中国搜铺网讯
近日,深圳市安居型商品房轮候名单公示,2.4万多户申请家庭名单接受社会监督。市民刘晓峰在深圳市住宅售房管理服务中心发布的通告中看到自己的名字时,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有很大希望进入首批安居房轮候库!”他说,现在入库,意味着最迟3-5年就能圆上安居梦。
实行安居房轮候制,是深圳又一项在全国率先开展的住房保障工作改革创新之举,为实现保障房“以需定建,按需分配”夯实了基础。
在国家和省住房保障顶层制度设计相对不足的宏观背景下,“十二五”以来,深圳率先探索顶层设计,通过法治先行,完善政策法规和制度配套,在短短3年时间内,形成了以《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关于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的决定》、《深圳市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纲要》为核心,《深圳市安居型商品房轮候配售规则》等20余个政策法规为配套的“3+N”住房保障法规制度体系,推动住房保障工作跨越式发展。
据介绍,目前,全市在建保障房项目22万套,相当于特区建立以来前30年政策性住房总量。
预计今年全年可实现开工约2.8万套、竣工约3万套,基本建成约4.2万套,完成计划目标的187%、150%和139%。
率先立法为住房保障提供支撑
“住房保障是重要的民生课题,也是百姓安身立命之本。”市住建局局长李廷忠介绍,深圳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经历了两次经济适用房分配,使户籍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但近年来,受经济发展、土地资源稀缺、商品房供需矛盾等多种因素影响,房价连续上涨,许多中低收入“夹心层”家庭想通过购买商品房来解决住房困难的愿望难以实现。
面对新问题,深圳寻找新对策。2010年,我市出台实施《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成为全国第二个出台地方住房保障法规的城市。
在充分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财政承受能力,以及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及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需要等因素的基础上,该《条例》突破了传统住房保障政策只保障低收入户籍人群的限制,将保障对象从低收入扩大到中低收入,从户籍人群向非户籍人群延伸,并将住房保障重点向人才倾斜。李廷忠介绍,《条例》在住房保障的基本思路方面实现了从传统的低保低收入住房保障向发展型的人才住房保障历史性突破:一是特别强调了人才的住房保障;二是实现了从户籍人群向非户籍人群的延伸;三是实现了从低收入群体向广大“夹心层”的扩展。
“顶层设计”呈现三大亮点
在住房保障有了立法支撑的基础上,我市加快完善住房保障顶层设计。2012年,我市出台《深圳市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纲要》,“保障房封闭运作”,斩断保障房寻租获利链条,保障房违法处罚全国最严;保障房建设百分之百实施绿色标准等一系列强力创新举措,标志着住房保障顶层设计框架基本形成。
市住建局房改处负责人认为,《纲要》主要呈现以下三大亮点:
一是率先在全国提出盘活存量土地和存量住房,加大保障房供应。包括落实土地储备制度,优先单独列出保障性住房项目用地指标、鼓励单位利用自有建设用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鼓励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公共租赁住房、研究探索通过征收、租赁、收购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继受单位集资房、“城中村”自建房,或没收违法建筑等方式,拓宽保障性住房筹集渠道等。
据中国搜铺网(www.3pu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