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搜铺网讯
天气太热,去地铁乘凉到底该不该?这道选择题,引发了市民的热议。而昨天“杭州地铁关空调,拒绝乘凉者”在网上更是传得沸沸扬扬,十天前杭州地铁出现纳凉族,杭港地铁也曾回应,虽不鼓励,但不反对,前提是不影响地铁运营,不影响地铁形象。
地铁纳凉妨碍公共秩序
李冰洁(医生):从宽容角度来说,地铁方的做法的确不仁道,甚至有些冷漠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且不说居民纳凉造成地铁拥挤、破坏地铁环境卫生,如果地铁发生意外安全事故,不仅危及纳凉的居民,还会严重妨碍救援乘客,可能引发重大乃至特大安全生产事故,虽然安全事故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一旦发生,不会看地铁是否有人纳凉。届时,舆论的说法就不同了,恐怕要责怪地铁不及时疏散纳凉的人群,要求严惩地铁方的监管失职。
对比地铁纳凉的利与弊,笔者认为,专门把地铁作为纳凉的场所,显然是不可以的。这将可能影响地铁的正常秩序,影响乘客的利益乃至人身安全,但是,如果一定要下一道禁令,不允许在地铁纳凉,未免太小题大作了。因为,不把地铁当纳凉场所,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社会公序良俗,是基本的社会常识,现实生活中也不会有太多无聊的人把地铁当成“家”,长期在地铁里纳凉。
凉了身体别忘热一热素质
木须虫(公务员):虽然,地铁断电关空调的驱赶值得商榷,然而纳凉者让人“反感”和“不受欢迎”更值得反思。推而广之,但凡公共场合有国人的地方,就有陋习陋行存在,当国民习以为常之时,到了国外,特定的行为形成中文警语,“不受欢迎”标签化,似乎给人以“歧视”之感。这些固然是种耻辱,但反过来讲,要想被人不“歧视”,必须要有不被“歧视”的实力,而文明素质就是一种实力,是看不见而被尊重的通行证。
回过头来,地铁纳凉变得“不受欢迎”,自己人都“反感”自己人,就别急着先指责人家地铁了,还是检讨一下自己有没有规则意识,有没有文明素质反省自净意识?每一处公共场合都是文明素质的考场,纳凉也不例外。纳凉的争议中,在凉了身体的同时,也该热一下文明素养。
需要公共纳凉服务跟上
汪昌莲(公务员):如果市民的蹭凉行为,影响到地铁公共秩序的话,地铁部门就应该进行劝阻和处理。这是因为,地铁首要的功能是交通运输,作为管理方,首先要考虑的是保证乘客进出站顺畅、地铁安全运营。地铁蹭凉者一旦多起来,除了占据通道,影响其他乘客,还涉及到安全隐患。
若要化解地铁蹭凉尴尬,需要城市多向市民提供一些公共免费纳凉点。提供纳凉服务,应成为公共服务的题中之义。
事实上,炎炎夏日,开放防空洞已成了西安、武汉、重庆等城市管理部门的“必修课”,即免费向社会开放一批可用于避暑纳凉的人防工程,以更好地体现人民防空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根本宗旨。因此,杭州等城市不妨借鉴这些城市做法,免费开放人防纳凉点。不仅如此,城市的银行、超市、图书馆、书店等公共场所,在夏日都应该向市民免费开放。市民有了纳凉好去处,夏天不再难熬,这些人性化举措,自然会深受民众好评。
高温天在地铁乘凉有何不可
赵查理(编辑):出于安全考虑和维护形象需要,杭州地铁官方“不提倡”公众乘凉。但前恭后倨的态度和关空调驱赶的行为,说明他们把乘凉者当成了“麻烦”,赶走是为了保护地铁和乘客的权利,却没有意识到公众的高温权利也应当被尊重。在高温天气,公众有权利在公共场所乘凉,不应当被驱赶,因为高温也是一种自然灾害,乘凉就是在预防自然灾害。
政府应当为公众提供防暑降温场所,其中包括在地铁特定范围乘凉。因为这些公共服务本来就屈指可数,不能让公众在乘凉的路上疲于奔命。更重要的是,高温也是自然灾害的理念,应当在公众、社会、政府中普及,这样极端天气才会引起真正的重视,公众也不会被随意赶出纳凉场所。
据中国搜铺网(www.3pu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