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搜铺网讯
这年头的房地产,不管是买房还是卖方,都已经得上妄想症——更准确地说,是“望”想症,“名门望族”的“望”。卖个楼盘不提系出名门,都不好意思打广告。买套房子没有附带着血统圈层,连给亲朋好友炫耀的热情也要大打折扣。
1776年,美国摘掉英属殖民地的帽子,宣称:“所有人生而平等”。然而上世纪80年代,曾经在《独立宣言》里信誓旦旦说出“人人平等自由”的美国人,却用一句“Very important person”作为邮件标题。
自此之后,其缩写VIP一词被广泛使用,全世界转瞬又被拉回了等级时代。
前些年畅销书《格调》如同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中国新兴财富阶层对于自我标签和圈层划分的迫切需要。中国房地产一路飞驰的30多年,实际上也就是那些VIP和名门望族的复兴时代。小部分富有的阶层正在用居住的差别,最大程度地试图从“绝大部分人”中剥离出来,并且努力证明自己与那些人的明显不同。
“弱点营销”的理论告诉我们:人都是弱点的奴隶。人性中的弱点若是要逐一数将出来,只怕又可以编一部《天方夜谭》,譬如既自卑又嫉妒;既恐惧又贪婪;既懒惰又虚荣,还有软弱、好色、自大、拜金、八卦、贪图免费、迷信专家、献媚权贵、随波逐流……胖子千难万险要减肥;丑女百转千回想整容;穷人千方百计充场面。正因为如此,“关于人性的一切弱点,正在被消费社会利用和营销。”
时下的中国房地产营销之所以满眼尊贵奢华,遍地等级阶层,亦正是源于我们对于曾经低下和卑微的阶层状态有着近乎病态的厌恶。
大家都贫穷了太久,卑微了太久,一旦有了钱或得了势,几乎没有一个人不会迫不及待地给自己粘上“上等生活”的符号。于是乎,“府邸”顺势诞生;“公馆”趁热出炉;“XX豪庭”“XX国际”在每个一二线城市都开了几十家分店;嵌着“帝”、“皇”、“世家”、“世纪”的案名排起长队;欧美名胜无一例外地成了咱们的后花园,无数山寨版的香榭丽舍、枫丹白露、曼哈顿、凯旋门招摇过市。
“东方”二字后面,组合任意的西方美景譬如爱琴海、夏威夷、加勒比、伊甸园,都可以唬住大堆有钱人乖乖买单。
无论开发商再怎么说自己贩卖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方式”,归根到底他们提供的也只不过是一种商品。商品的首要原则是符合市场需要,于是什么样的风格调性在市场上吃得开,自然就成为开发商最稳妥的首选。坚持所谓的艺术追求和品位原则,那是需要冒风险的事,非大智大勇者不能为也。
时下的中国大陆从化妆品到奢侈品,从轿车到手机,从地板到音响,行行都流行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连正宗国货都要争先恐后拿张绿卡,东北出产的硬说是台北的,河南的摇身一变就是荷兰的,房地产自然免不了这个俗。尤其高端住宅,更是挖空心思地满足买房人寻找特权和优越感,沾沾自喜的“望族”幻觉。
朱德庸用漫画告诉这个癫狂而孤独的世界:大家都有病。房地产则用广告把这个病诠释得更加生动而具体:人人都是“望”想症患者。所谓“至尊”、“巅峰”和“限量定制”,可以给买房的一家子提供瞬间成为贵族的错觉,房价的制高点顺理成章地转化成为阶层的制高点、品位的制高点甚至血统的制高点。说白了,这种肝颤目眩的手段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营销,这跟大陆发行量最大的畅销杂志是“社会人文类书籍”《知音》一个道理。
我唯一还想说的一点是,真正的望族,绝不仅仅是财富的堆砌,奢靡的代名词。这个词语里面包含了太多深邃的伦理价值、文化范畴和人文精神,而这恰恰也是如今的中国地产项目尤其是高端住宅最需要恶补的缺失。红酒、雪茄、豪车、美女的圈层活动和营销噱头,永远也无法代替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高尚节操的赞美、对于礼仪秩序的坚持和对于仁义谦卑的推崇。
真正的望族精神强调的是关心大众疾苦;维护制度公正和坚守自我修为,其他一切物质享受上的过分炫技,只会把望族推入令人冷齿的无边泥潭。
据中国搜铺网(www.3pu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