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搜铺网讯
2011年,对中国楼市来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留下深深的痕迹。在这一年里,随着调控的深入,各种利益主体在此交集、博弈,它们各怀心思,又急迫想要成为最后的赢家。
可以肯定的是,2011年楼市既在延续2010年的调控思路,同时又在2010年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深化。一线城市降价退房潮、“绿城被破产”、“鄂尔多斯救市开匣”、中介关闭潮……不断加码的调控重压之下,“变”成为2011中国楼市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补差价引发的非议
今年是楼市特殊的一年,尤其是10月后,大面积城市成交量跌入寒冬,库存的高企、资金的紧张,让不少开发商使出各种招数来进行优惠和促销,全国性的降价潮已然呈现。万科、龙湖等标杆性房企集体大幅降价,有的降幅最大超过20%。而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还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退房现象。
为了应对市场“变局”,同时给买房人打气,不少开发商采用降价补差价和合同约定房价保值这两种方式,试图化解正在买与不买犹豫边缘的购房群体。
显然“降价补差价”成为最诱人和最具争议的手法。 12月16日,上海星河湾集团宣布旗下两个项目下调售价,并掏出6亿元对此前购房的老业主补偿差价。
降价之后开发商到底要不要给老业主补偿差价?这一话题成为今年楼市争论的话题之一。选择补差价的房企说这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配合政府调控让房价回归合理水平;而不想补差价的房企则认为,此举是对市场的不负责任,违背了契约精神,是明目张胆鼓励炒楼投机。
孰是孰非?不同立场不同的态度,但争议还将持续。
被抑制的救市冲动
国家统计局公布11月楼市数据,全国70个大中城市,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49个,持平的城市有16个。与10月份相比,11月份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增加了15个。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中,涨幅均未超过0.2%。
比楼价下跌更严峻的是:购房信心已经降到冰点,各地房地产销售量的大幅下降。中国内地的楼市正以一种超乎寻常的“缩量价跌”的形式走向2012年。
土地流拍频现、住宅成交惨淡,但作为房地产行业直接“当事人”的地方政府,无处可逃,无法逃避,正感受到了楼市深度调控的压力。
抵制限购的冲动,在不少城市陆续上演。今年4月,武汉采取了高端人才不限购的方法,而后海口三亚则用商住地产不限购的策略,以期规避限购给本岛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巨大影响。 7月,国务院重申严格执行限购令,打断了可能继续蔓延的趋势。10月,广东佛山市出台放宽限购条件的政策,此举将引发更多的二三线城市跟风放宽甚至取消房市限购政策。佛山之变,引起全国舆论哗然,很快佛山放松限购的尝试被迫折腰。
在经济下滑趋势之前,关于明年楼市放松限购等调控的猜想? 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楼市也打下基调,即“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寒潮来袭谁先妥协?
调控重压之下,开发商的生存状态自然引人关注。绿城集团不幸成为被关注的热点。从“海航收购”“信托门”“香港退市”到“地方政府拨款救急”,关于绿城的传言不断;从“董事长宋卫平回应破产传闻”“转让旗下中超球队”到“接洽中投”,绿城自身的新闻不断。
虽然宋卫平强调“一切都在绿城的可控范围内”,但痴迷足球的他不得不忍痛割爱已投入10多亿的球队,此中无奈,令人唏嘘。宋卫平在回应破产传闻的文章中写道,“企业左右不了市场,正如人力不能真正战胜天命。我们所能探讨的,是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如何找出一条活路,穿越寒冬。今日今时,绿城的难处,是整个行业共同的难处”。
万科总裁郁亮公开表示,万科已经进入冬天模式,在这个模式下首先就是现金为王,现金流比利润更为重要。其次就是积极卖房,不囤地。第三,更慎重的买地,买地是最浪费钱的,不能买错地。
开发商跑路、资不抵债跳楼、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房地产行业开启大洗牌之门。
据对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四大产权交易所进行不完全统计显示,今年在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的房地产公司股权或项目出现了井喷,总数超过600宗。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截至10月上半月,今年房地产行业并购案例已达90余起,超过去年全年的并购数量。
专家认为,紧缩调控政策与抑制通胀为核心的宏观紧缩环境相叠加,加息、信贷控制与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相叠加,房地产开发企业正面临中国房地产市场起步以来最为严厉的市场与政策环境,即将面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调整。
据中国搜铺网( www.3pu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