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搜铺网讯
共识一:调控成常态,双轨制获肯定。
首先,对于政策的预期比较稳定,即调控不放松。
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不会放松。这主要基于三个判断和理由。一是住房的基本属性是满足百姓的居住需求,再加上我国人均占地面积稀少等原因,必须要遏制投机、投资性的需求;二是不少城市的房价仍在高位,与多数购房者的支付能力不相适应;三是今年开始的大规模保障性安居工程能在很大程度上冲抵商品住宅投资的波动,对相关产业和经济的影响不会太大,国家在有意识地降低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度。
开发商现在越来越务实、越来越理性。大家不再问为什么调控,也不再争论是遏制房价上涨还是让房价下降,转而关注现在自己应该怎么办?
房地产调控取得了“部分成功”。他同时认为,调控的越早越让中小企业得益,因为行业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讲,还是平稳一点为好。
其次,开发商以及研究者把调控政策区分为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
大规模建设保障房以及房产税政策,是对房地产行业和市场的长期影响因素,而限购等政策,则是短期的影响因素。这一次对房地产的严厉调控加速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往二三线城市的推进。
要区分房地产调控的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他还表示,行政性的调控手段只是过渡性的,而保障房以及房产税才是长期影响房地产的最重要因素。对于房产税,还需要耐心。
化解房价和老百姓收入之间的问题需要“四个调整”。第一,城市结构调整;第二,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调整;第三,土地制度调整;第四,税收制度调整。
房地产政策“没有选择”。货币政策不是房地产可以选择的,保障房也和调控没有太大关系,因为政府是公共产品唯一供应者,永远要建保障房承担兜底职能。至于限购,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发展不平衡的国家,限制在短缺情况下扩大供不应求缺口的投机性需求,这样的政策也没有什么选择,大概我们这一辈子眼不闭之前,这个政策没有多大变化。
希望房地产政策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而不要“太频繁、太波动”。
最后,“保障房+商品房”的双轨制政策受到普遍肯定。
在1998年房改方案中明确包括的保障房建设,事实上已经缺席、“旷课”了12年之久,而现在则要用5年时间“恶补”,5年时间要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资金需求高达7万亿之巨。他还表示,在建设住房两个体系方面已经几次“走弯了”,这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不到位,教训深刻。
从去年开始,中央下决心补上保障房这一课,当年即竣工370万套。而在去年底,更是第三次明确,要建立两个体系。新建保障房的任务也很具体明确,今年1000万套,5年建成3600万套。
共识二:行业发展迎拐点,倒逼行业升级。
“2011年是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拐点”。在中央一再强调房地产市场调控“决心不动摇、方向不改变、力度不放松”情况下,我国房地产行业和市场正处在一场空前的历史剧变中。
2011年毫无疑问是中国房地产发展的拐点。从这一年起一路单边上升的市场风光不再,只要做地产就可以赚钱的日子已经过去,莽撞发展的房地产业将逐渐增加理智。
房地产行业在未来十年内将迎来残酷的优胜劣汰。他认为,如果没有优胜劣汰,就会导致房地产行业的衰退,“当食物不足的时候,鸟儿只喂给强壮的幼体,而宁愿把弱小的饿死。”
在判断房地产行业将出现显著拐点的同时,业界大腕们纷纷呼吁,要抓住机遇,迎接行业升级的挑战。
复合型地产时代即将来临,房地产下一个十年将走向复合型地产。具体表现在,住宅开发的趋势延续,同时结构优化;商业地产的需求涌现,优势明显;地产金融的链条延伸,导向驱动。
中国房地产正在进入产业升级阶段。产业升级,主要指产业结构改善和产业素质、效率提高,微观上表现在产业素质和效率提高,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提高。
房地产行业未来将出现四大趋势。第一,房地产产品细分化,尤其商业产品细分化;第二,房地产由资本收益向现金流收益发展,更多的商业物业会采取持有运营获取长期的现金流收益;第三,房地产金融会不断完善、高速发展,房地产产业升级离不开金融资本支持,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比较晚,产品类型不够丰富,因此未来法律需要不断完善,金融产品创新,使产品多元化;第四,房地产商业顾问服务更加全程化、专业化。
共识三:房地产金融方兴未艾,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在“2011博鳌房地产论坛”上,“资本金融”单独成一个议题篇章,房地产基金成为焦点。值得注意的是,包括盛世神州房地产投资基金、广州新城市投资控股集团等5家房地产基金发起结盟,在论坛期间发出首份行业规范——“人民币房地产投资基金管理企业自律宣言”。
房地产融资的趋势就是从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转向信托、基金为主的直接融资。不过,基金从一开始就面临备受争议,其实基金对房地产还有很大好处。首先可以改善房地产融资环境,增加行业直接融资比例,减少行业波动对整体经济的风险;第二,抑制房价快速上涨。第三,缓解通胀压力。
“新型金融业态”投资房地产。如果新型金融业态投资房地产渐成趋势的话,对房地产业整体健康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首先,可以把民间资本从房地产的需求端转向供给端,大大有利于缓解供求矛盾。其次,增加房地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客观分散了银行的风险。再次,发展直接融资方式投资房地产能够聚沙成塔,引导民间资本进行长期化投资,来缓解通胀压力。最后,有利于房地产企业转型升级。
据中国搜铺网(www.3pu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