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搜铺网 本月初,美国开动印钞机大印美元,由此造成的流动性骤增,引发了各国对通胀的担忧。而在上周,中国公布的10月份CPI数据高达4.4%,一举突破了4%的警戒线。这些是否都意味着全球大通胀时代的到来?《环球时报》国际论坛邀请4位专家对此进行了讨论。
美联储大印钞票,世界会变得怎样?
丁一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全球大通胀时代有可能在2012年之后到来。这不是中国能决定的,而是由美元决定的。美国的金融机构因为投资高风险金融产品在危机中损失巨大,美国政府拿出巨款对其救助,因此金融机构和政府都欠下巨额债务。欧洲也是这样。这些债务如何才能还清?如果不采取通胀的办法,可能十年二十年都还不完,通胀是冲销债务最有效的办法。
至于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进口国,中国大量进口石油、铁矿石、铜等。这些大宗商品都以美元计价,如果大通胀时代到来,原材料价格数倍上涨,中国如果不进口,生产会缺乏原料;而进口就不得不承受涨价。对于输入型通胀,中国无法躲开。目前大通胀时代还没有到来,美国经济也还处于通缩状态,但由于美联储不断推出量化宽松的政策,大印钞票,利率又很低,多重因素将会慢慢发酵,尽管近两年内不会马上显现。
蔡志洲(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现在物价涨幅比较大,但是并没有达到大通胀的程度。1988年、1989年及1994年的CPI水平才叫大通胀。相比之下,现在只是幅度较高的物价总水平上涨。
尽管国际因素有一定影响,如原材料价格上涨、心理影响等,但从一个长周期来看,CPI上涨主要是来自中国经济发展的压力,属于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杨涛(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副研究员):中国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基础并不存在。如果要出现恶性通胀,需要有两个方面的基础:一方面,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说,若长期供小于求,供给不足,才有可能产生持续的价格上涨。就中国现实状况而言,供给还是比较充足的,很多行业还出现产能过剩的状况。此外,中国还是高储蓄和净储蓄的国家,这表示供给面还是过剩的。另一方面,从货币的角度来说,尽管近来货币增长较快,但也没有达到货币急剧贬值的状况,因此恶性通胀基本不可能。
孙立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并不能说全球进入全面通胀的时代。首先,目前全球经济还比较疲软,而大通胀一般指经济过热,物价水平高涨。其次,现在全球通胀通缩并存,发达国家还处在经济低迷和通缩状态,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则面临通胀压力。第三,就中国而言,虽然眼下通胀预期较强,但是还没有到经济全面过热带来物价两位数的涨幅。
中国及全球面临的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通胀,来自农产品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中国CPI指数中农产品比重较高,显得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大。
政策关键在于降低通胀预期
丁一凡:4.4%的通胀率是个总体综合指数,但是存在比如食品价格涨得快,远远超过4%,而工业品因为略有过剩价格可能下跌的情况,最后各项综合平均在4.4%,因此老百姓能感受到的比如食品价格的涨幅更大。由于食品开支占收入的比重更高,低收入阶层对食品涨价更加敏感,与之相比,高收入阶层感受并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需要补贴穷人,比如发放消费券或者工资水平低于一定标准后发放资金补助。
蔡志洲:通胀对普通百姓来说,相当于收入下降,因为同样的收入只能买到更少的商品,生活水平受到影响。企业也面临涨工资带来的劳动力成本开支增加、原料价格上涨等问题。但通胀并不是完全没有好处,从长期来看,过去农村人口相对城市居民收入增加较慢,他们也有发展的要求,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对农村百姓来说,蔬菜等食品价格上涨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尽管对其生活的改善有限。
杨涛:通胀对政府会导致政策调控更加复杂,也会使政府面临更多的社会压力。在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存在两极分化趋势的情况下,通胀可能给社会和谐带来一定影响。
孙立坚:适度通胀对企业是好事,因为产品可以卖出更好价格。但眼下通胀主要是成本推动,而不是需求拉动。原材料价格上涨带动最终产品价格上涨,是企业无奈应对的选择。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是通胀预期强化的可能。通胀预期增强使得企业面对成本上涨,会倾向于采取高定价的策略,推高最终产品价格,百姓可能会出现抢购和囤积商品行为。这不仅将引发通胀提前到来,而且会加剧物价上涨,增强通胀预期,进而造成恶性循环,通胀预期强化也会导致农产品炒作。因此政策的关键在于降低通胀预期。政府应保证农产品供应,调查农产品投机和囤积现象。人们看到不涨价,就可以有效抑制通胀预期。据中国搜铺网(www.3puok.com)
遏制通胀,还需加息
丁一凡:当通胀达到一定水平,政府需要相应加息,这对于国家总体经济走势和未来发展战略有利,但企业将受到一定压力。企业不得不在资金成本升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生产率、提升产品质量,不断创新,靠质量竞争扩大市场份额。政府需要考虑如何支持企业,帮助企业应对这些挑战。对百姓来说,如果全球大通胀到来,而中国物价保持稳定,这将是好事。
当年西德在马克不断升值的情况下,仍然实行高利率,以高利率稳定物价。在上世纪70年代全球物价普遍高涨的时代,西德的物价在所有西方国家中最稳定,通胀率相比其他国家更低,使得它们都向西德看齐,西德成为当时所有欧洲国家的参照,西德马克也成为所有西方货币的参照。当然西德也付出了一定代价,当时西德企业比较困难,需要拼命创新来克服高利率、高汇率带来的压力。但经过这段时期,德国经济变得非常强大。
蔡志洲:控制通胀主要还是政府的责任,央行应该适度提高利率。但就宏观调控的稳定性而言,加息间隔不应该太密集,否则会向外界传递错误信息,认为中国经济不要发展了,这会对中国经济损害更大,加息需要有节奏性。应对通胀,国家应该标本兼治,先治标、后治本。短期可通过加息、调整准备金率等方式控制货币发行量,长期则应该涨工资,鼓励增大市场供应量等。
孙立坚:政府需要管好两个源头,一方面通胀受到成本输入型因素影响,因此政府要加强市场监管,打击投机和囤积,增加产品供应,动用战略储备增加市场供给等。另一方面,面对市场流动性,政府需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或加息以收紧银根。但加息是柄双刃剑,减少存款从银行流出推高物价的同时,也会加速热钱流入,以及影响银行稳健性。据中国搜铺网(www.3puok.com)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