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搜铺网讯
新一轮城市开发,处处闪耀着机会。这次爆发的是综合体。
已经习惯听到各种“打造城市高端综合体”之类的宣传,在各类城市。综合体的建筑面积动辄几十万平方米,甚至听闻有一大连开发商说,他们要打造一个100万平方米的超大型综合体。
体量,根本不是问题,只要你有钱。业内人士对这种疯狂的举动,有的谨慎,有的忍不住,也试着一头扎进去。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做了不一定成功,不做永远不可能成功。”
城市综合体,注定走不出地标的包围。某外资投行一位高管透露,该投行正计划在中国筹建一个房地产公司,现已在大连收购了一个核心地标性写字楼,日租金达10元/平方米。
每当开发商、投资商谈及地标,眼中总难掩熠熠星光。我能理解,大连的办公楼租金,能收到上海南京路写字楼的水平,的确值得闪耀。
但地标总是为数不多。地方政府希望能够做到层次分明。因为高端项目总是不多的,而干涸的GDP嗷嗷待哺。
以沈阳为例。关于其商业布局规划,沈阳规划局一位领导谈得很细。但从机场到市区,眼见被广告牌包围的各大城市综合体工地机器轰鸣时,观者心里还是颤了一下。
这么多城市综合体,能消化得了吗?有些“高手”大手一挥说,这不是问题,只要有概念。
凭借“概念”成功的综合体案例很多,但失败的也不少,其中包括一些运营模式已经成熟的项目。以华府天地为例,上海的华府天地很成功,但沈阳就未必,或者说尚未成功。
还听过一个失败的例子。一个上海人跑去江苏一个三线城市,开发一个20万平方米的综合体,呕心沥血几年,声称比上海新天地的用料更精贵,精品中的精品。写字楼和住宅标价是当地均价的两三倍,也不算高,据说接近成本价。他不断强调,外立面如何如何,窗子如何国际品牌。但销量并不尽如人意。
显见的是,城市综合体运营成功的要素,远不止“用料高档”。
某房地产代理机构高管直言,“有些人误把偶尔的成功,当成是一种可以不断复制的模式。”
一商业地产资深人士的说法则是,“商业地产,越学越深,我感觉反而自己什么都不会了。”
据中国搜铺网( www.3pu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