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搜铺网讯
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进行“广东省城镇住房保障居民评价”和“广东省城镇商品房价格调控居民评价”民调,对当前住房保障的社会情绪和社会景况进行了分析。
报告显示:多数民众已基本买不起商品房。其中26~60岁的民众对去年以来政府控制商品房价格上涨,不满意度高达47%;对于当前的商品房价,76%的人“不接受”。而调查中表示想购买商品房者仅为1.2%。而对于住房保障,民众的评价也普遍负面:民调中涉及的9项具体指标中,满意度最高仅为20%,其中6项不足15%。民众中“商品房买不起、保障房轮不到”、“不知出路在哪”的“安居焦虑”情绪凸显。
7成以上受访者不接受当前房价
民意中心对26至60岁的群众进行了调查访问。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民众已基本买不起商品房。其中26~60岁的民众对去年以来政府控制商品房价格上涨,不满意度高达47%;对于当前的商品房价,76%的人“不接受”。而调查中表示想购买商品房者仅为1.2%,几近零点。
而对于住房保障,民众的评价也普遍负面:民调中涉及的9项具体指标中,满意度最高仅为20%,其中6项不足15%,评价负面。其中,住房困难户(指人均住房面积在15平方米及以下的夹心层群体)、婚育族(指年龄在26-35岁的群体)及外来人员的不满尤为凸显。如此低的满意度,在民调中极为少见。 民调认为,当前流行于社会的“蜗居”、“房奴”、“裸婚”、“拼爹”、“丈母娘经济”、“剩男剩女”等一大串关于住房的调侃、嘲弄词汇背后,也是民众不安心态的表露。民众中“商品房买不起、保障房轮不到”、“不知出路在哪”的“安居焦虑”的情绪凸显。
一半以上受访者表示需要政府提供保障房
调查显示,保障房已成为民众主流期待。在26岁至60岁的受访居民中,表示“需要”政府提供住房保障者达52%;对自己住房状况不满者中,“需要”的更达81%;可见保障房几乎成为居民改善住房的唯一出口。
分析发现,民众普遍性产生了住房保障需求,不同地区、城市,不同收入、年龄人群,对保障房都有不低水平的需求。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受访居民需求比例达54%,最低的粤东也有46%;大城市超过六成,行政架构末端的镇区也有46%;最低收入者需求自然较大,接近六成,而最高收入者比例也不低,为41%;31~35岁中青年达到最高的59%,而56~60岁中老年人也有47%。
报告认为,住房保障的刚性也不可忽视:不满意目前住房状况且“需要”住房保障的受访居民有21%。这种刚性需求的原因,一是置业成家新增需求:调查中,26~35岁婚育族占36%,该年龄是置业成家的高峰阶段;二是改善住房需求较强:22%的受访者人均住房面积在15平方米及以下,不及广东人均34平方米的一半;三是买不起商品房:多达76%的人表示“不接受”现时商品房价格。
但调查也显示,受访居民中已住在保障房的仅有1.4%,主流期待与现实间的反差极大。目前广东省保障房的建设力度历史空前,现有31万套;计划“十二五”共建180万套。但是,根据《2011广东统计年鉴》,广东有着2150万城镇家庭户,保障房的覆盖率不足10%。
“夹心层”占总受访者52%
2008年,广东省出台了《关于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主要设立了“低收入”的高门槛,粤府规定的“家庭收入标准线按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上浮150%-200%”,成为进入保障房的关键标准。多个地市也相应制定规范文件,如广州、中山在廉租房或经适房的申请上,将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分别设限在1524、960元及以下。
民意中心认为,在这一门槛下,出现了被架空在住房保障与商品房市场之间的“夹心层”。以各地市中保障门槛较低的1500元来界定,在26~60岁的人群中,月均收入在1500元以上而进不了保障线,又难以承受商品房价格的“夹心层”,占总受访者52%,数量庞大。 报告显示,从其身份构成看,以中下收入、单位普通白领蓝领、年轻适婚适育为主。该群体月收入在1501~3000元者占56%;职业上单位普通白领、蓝领占51%;年龄上26~35岁的婚育族占42%。
从其住房处境看,较其他群体为差。83%的受访问者人均住房面积低于广东省34平方米的平均水平,甚至有18%在15平方米及以下。
在这种收入上不及商品房,下不及保障房,而且住房处境普遍较差的境况下,“夹心层”中,53%的人明确表示“需要”政府提供住房保障。
7成外来“夹心层”表示需要住房保障
分析也发现,“夹心层”也有不同群体,其状况、诉求各有特点,其中婚育族、外来者尤甚,其住房处境更艰难、保障需求更强劲,不满意见更明显。
一是年龄在26~35岁间的“婚育族”,其处于成家、育儿的高峰期,置业刚性也随之而来,这些婚育族占“夹心层”比例达42%。
从住房状况看,“婚育族”无房的比例不低,且住房面积较小:租房、借住的合计为28%,比最低的51~55岁组高18个百分点;人均住房面积在15平方米及以下的为21%,比其他年龄群体高5个百分点。
经分析,婚育族多为单位普通职员、工人;收入总体虽不比其他群体低,但收入和房价差距、微薄的储蓄使其依然买不起商品房。于是其需求只能转向保障房,表示“需要”的比例达到高峰,接近六成。
民调发现,外来人员占“夹心层”达24%。这些人的居住处境明显较差,租房、借住的比例高达55%,比本地高出近三倍;人均住房面积在15平方米及以下的达27%,比本地高出近一倍;因而,该人群中对自己住房状况不满者多达四成。
在商品房上,外来人员与本地人同处于买不起的境地,因而,外来“夹心层”需要住房保障比例更高,达71%;远高于本地“夹心层”47%的需求。
据中国搜铺网( www.3pu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