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气随风走,风声挟雨行。
继地产公司借壳被叫停后(参见本报6月7日的《房产新政又一猛药:地产公司借壳被叫停》),公司债成为又一个对地产公司扩张业务严防死守的融资工具。
记者自几家券商处获知,证监会正在酝酿新的要求——地产公司发公司债,和再融资、IPO一样需要国土资源部会签。
北京一位券商人士告诉记者,6月以后,地产企业再融资包括IPO的会签方式将有所调整,“可以说政策是越来越严”,发公司债的会签方式趋同于再融资。
虽然融资政策越收越紧,但有地产公司资金运营部主管声称,“地产公司不差钱”。目前的政策,恐怕要3-6个月后才会产生影响。
发债无门
当日历翻到6月,赵亮(化名)心中的另一只靴子落了地——“领导通知,地产公司发公司债,也要国土资源部点头了”。赵亮为某券商固定收益部人士,专门做债券承销。
两个月前,记者从上述北京券商人士获得消息,证监会将要求,地产公司发公司债,也会和IPO、增发一样需要国土资源部会签。当时,记者向赵亮求证时,他表示不知道此事。
但随着政策越收越紧,今年以来,地产企业公司债的首个批文迟迟不面世,赵亮开始担心起来,但还是在跟一家地产公司接洽,他心存侥幸在于:“地产公司是发公司债的主力,不让地产公司发,那公司债还怎么做起来?”
6月初,赵亮确认了记者两月前的求证。他沮丧地告诉记者:“现在证监会还在酝酿,虽然没出书面文件,但这期间公司债肯定不会批;等文件出来后,又要等好长一段时间。”
6月7日,上述北京券商告诉记者,“(地产公司)发公司债要国土资源部会签一事,国土资源部也未对此事表达过明确说法。但可以确认的是,适合3、4月包括去年的(再融资)会签方式,不一定适用于6月以后。”他解释,再融资包括IPO的会签方式将有所调整,可以说政策是越来越严。
去年以来,发布公告称将发行公司债但尚未发行的地产上市公司有7家。其中,信达地产(600657.SH)、陆家嘴(600663.SH)和云南城投(600239.SH)都是今年3月4月公告计划发行公司债。
浦东金桥(600639.SH)则早在去年8月便筹划发公司债,其董秘代燕妮对记者说:“股东大会通过后,我们将发公司债的申请报到证监会。现在等待过程中。”
在此之前,公司债这一品种的发展,与地产公司新增融资渠道,可谓相伴相生。
2009年,资本市场公司债发行总金额为749.9亿元。据记者统计,其中,地产上市公司发债总金额达303.8亿元。如果说地产公司占到公司债半壁江山,并不为过。
事实上,地产上市公司对公司债的偏爱,是因为“不得不爱”。另外两大债券品种——中期票据只有大型地产央企才能获批,而企业债几乎不对地产公司开放。因此,地产公司如果需要长期资金,当再融资渠道不畅时,公司债便是首选。
一旦公司债的大门暂停对地产公司开放,这意味着,自此地产公司将“发债无门”。
地产商不差钱?
除银行贷款、再融资、发债被处处收紧外,地产公司获得信托融资,亦不及以前容易。
一家大型信托公司的人士告诉记者:“银监会也会要求信托公司收紧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这是个政策组合拳,所有渠道都在收紧。一些比较有实力的、财务透明的公司还是借得到的,这个角度说,上市公司比较有优势。”
二季度以来,地产新政愈见凌厉,在旁人看来颇有风声鹤唳的意味。然后,身处风暴眼的地产公司自身,却颇为轻松。
华东一家地产公司资金运营部主管郑杰(化名)对记者坦承,“3-6个月之内,政策对我们不会有太大影响。现在的政策,对于我们不是实际的压力,而是心理上的压力。”
郑杰的底气在于:“2009年市场很火爆,各家公司的销售额基本上都增长很快。销售额增长的同时,各方资金对房地产很看好,因此地产公司的融资渠道非常宽。那时候,融资成本比较低,大多数地产公司在那时候就已经融好了资。短期内,手上的资金都能保持公司的运作。”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商品房销售额4.40万亿元,同比增长75.5%,住宅销售额3.68亿元,同比增长80%。这一销售情况清晰地反映在地产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
据Wind统计,2006-2008年,房地产企业(证监会分列法)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的算术平均数均为负,2009年破天荒为大额正数。
过去四年该项财务数据分别为:-1.17亿元、-3.20亿元、-3.60亿元和3.38亿元。2010年一季度,这一数据为-3.57亿元。从行业整体看,今年一季度的现金流出,抵消了去年一年的现金流入。
但地产公司并不焦急,因为去年还有融资在手。
据记者统计,2009年,仅主要地产上市公司即获得400多亿元股权融资,更不用提信贷规模大肆扩张下流入地产业的银行贷款。而且,现在并不是地产公司大量现金流出的时节。
郑杰告诉记者:“估计到10月份,有企业会出现资金缺口。很多企业将付款放到下半年乃至年底。现在都是建筑商在付钱。”
综上可知,尽管政策越收越紧,地产公司却凭借手中的资金死扛。而购房者预期房价会跌,于是不买。
业内人士认为,各方博弈成就了房地产市场现有的胶着状态:房价不降,房地产成交量猛降。
国泰君安分析师孙建平在5月31日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一二线城市5月成交量比4月整体下降约50%,一线城市降幅稍大于二线。
房地产企业死扛的理由,在郑杰看来也很充分:“以上海为例,2004年开始,每年的楼盘成交量都大大高于土地供应量。这说明市场一直在消化之前协议出让的土地存量。消化这么久后,上海的土地存量不大。目前的政策始终是压制需求的,政府希望未来一到两年大批量供地,再过一两年这些住宅能够上市,那时供需能达到平衡。然而,在无地可供的前提下,供需平衡是个梦想。”
在看多地产的前提下,郑杰们觉得最正确的策略就是扛着。3-6个月后,再试政策的力度,考虑调整营销策略。
有行业研究员指出,地产商们不是不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的道理,但他们只要跑赢同行,就能活下来。所以,现在大家一起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