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搜铺网讯
近两年来,中国地方债风险被市场高度关注,但苦于缺乏权威数据,各方对此各执一词。2011年中,审计署曾发布报告称,截至2010年底,中国地方债规模总计10.7万亿。这是迄今为止官方口径公布的最为全面的数据,也被市场广泛采纳。但从2010年至今,地方债发展如何,清理的情况怎样,并没有进一步的说明。这样的黑箱令市场猜测纷纷。
6月10日,审计署再度发布了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结果。这是继2011年后,审计署发布的又一重要地方债相关数据。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底,上述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到3.85万亿元,这两年来增长了12.94%。依同样的增长率推算,截至2012年底,全部地方债余额将达12.08万亿元,与市场估计的差不了太多。
我们通过另外的算法,也可以得出中国地方债规模在12.1万亿元左右的结论。审计署有关负责人在谈及此次审计结果时表示,这36个地区在2010年底的政府性债务余额已经占到了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额的31.79%。在保持相对份额不变的情况下,2012年底地方债总计将达12.11万亿元。殊途同归,这大抵可视为当前中国地方债规模较为靠谱的推算。
令市场关注的是12万亿地方债背后所透露出来的信息。经过两年的清理,地方债余额不减反增,显示这种清理工作正陷入困局,需要通过借新还旧,才能完成中央监管层布置下来的任务。从此次发布的36个地区的审计结果看,2010年及以前举借的债务占53.93%,2011年举借的占16.39%,2012年则占29.68%。这样的债务形成分布,也印证了“越清理越多”的结论。
我们还注意到这样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地方债余额不仅没有在总量上被控制住,在结构方面,也呈现着复杂化与隐蔽化的倾向。审计结果显示,一些地方通过信托、融资租赁、BT(建设-移交)和违规集资等方式变相融资现象突出。这两年,通过上述方式举借的债务,占到新增债务总额的15.82%。这些融资方式隐蔽性强,不易监管,且筹资成本普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如BT融资年利率最高达20%、集资年利率最高达17.5%,蕴含新的风险隐患。
地方政府普遍采用非常规渠道融资,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监管套利行为。在资金需求旺盛的背景下,为规避监管,地方政府不得不采用各类变通办法,拉长融资的链条,抬高融资成本。由于这些资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用来偿还已有的贷款,以及完成经济建设任务,具有很强的刚性。地方政府难以通过节支来减轻融资的压力,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事实上,就在去年底,财政部会同发改委等部门发布“463号文”,围追堵截地方政府的违规融资渠道。但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463号文”并没有起到预想中的效果,政信合作余额在今年一季度创了新高,各地也涌现出各式诸如私募基金、小贷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各类市场主体,充当为地方政府融资的资金掮客。这些“金融创新”,远超出审计结果所覆盖的范围,有理由相信,随着现实情况的进一步发展,等到今年或者明年底再对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进行审计,地方债的形势可能会更加不乐观。
在清理地方债方面,有一些非常基础的判断,需要被纳入到决策层的考察范围之内。在化解地方债的问题上,归根结底,无非“开源”、“节流”两种思路。开源方面,需要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方式,以更为阳光及市场化的市政债,取代当前市面上流行的种种地方债及其变种;节流方面,地方政府的刚性支出并没有那么好削减,这需要推进政府转型,由经济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
可以看到的是,上述两种思路,都不是可以在短期内见效的速效药,需要进行长期的改革与调整。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地方债问题可能将在不短的时间里,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定时炸弹。最可虑的是,在可预见的时间里,地方政府的“开源节流”都可能很难见到明显的成效,这无疑将令地方债变得更加棘手。
最终分析结论:
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地方债清理已陷入困局。地方债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模式的症结所在。这也意味着,地方债问题可能将长期化,变得更加棘手。
据中国搜铺网(www.3pu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