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搜铺网讯
“目前来看,从房地产市场的销售、融资、拿地方面,国企显然更具优势。”上海易居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对记者表示。
兰德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延庆向记者表示,在当前房地产行业调控的大背景下,民营房企想做大做强,但苦于人力、土地或资金等资源的匮乏,不得不寻求与国企合作,而这一趋势也将越来越明显。
民企“傍大款”
在已公布半年报的房企中,中海、保利、华润、招商等央企的销售额较去年均有大幅上升。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2012年上半年已经披露业绩预告的房企中,接近六成出现亏损或利润下滑,而据记者计算,其中有七成都是民营房地产企业。
而某网数据监控中心近期发布的《2012年上半年北京房企商品住宅销售排行榜》显示,位列榜单前八位的都为保利、中海、华润等房地产央企或国企,只有富力和龙湖排到第9名和第10名。
根据杨红旭的观点,2009-2010年的国进民退主要表现为非主业央企的参与度大大加强,挤压了民企的生存空间。而目前的情况是,房地产企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优势资源逐渐向国企聚合。
而对于房地产国企、央企来说,最大的优势还是资金宽裕程度。“如今除了恒 大、万达这样的龙头民企,大多数的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基本被堵死了,”北京一家民营房企负责人赵增志告诉记者,“但是国企从银行获得贷款、发债等,比民企容易得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与房地产央企、国企合作,似乎成了民营房企一大出路。
作为民企的融创似乎就尝到了与央企合作的甜头。这两年,融创与中化方兴、保利地产这样的央企都有过合作。
去年12月,方兴与融创斥资30.6亿元联手拿下了北京来广营项目地块。今年7月,来广营地块的两个项目望京·金茂府与亚奥·金茂悦首次亮相,并将于年内同期入市销售。而融创则“丝毫不避嫌”地将两个项目都定名为金茂系。
与央企联手,受益的不仅是融创。记者从一位央企负责人处了解到,实际上,央企也愿意与知名民营房企合作。如中化方兴这样的房地产央企,与融创合作,也想借助融创的开发经验优势。双方表示,将在“软实力”与“硬实力”融合互补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产品层级标准。
一些规模比较小的民营房企,则将与国企或央企的合作当做企业生存发展下去的一个筹码。
最近,苏州新沧浪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史建华心情不错,该公司成功地与当地一家国有房企合作了一个旧城改造项目。之前,史建华曾无奈地对记者说:“因为楼市调控,项目销售不温不火,想要开发新项目,民企又很难融到钱。”无疑,这次与当地国企的合作让史建华轻松了不少。
在史建华这样的民企老总看来,并不是每个民企都能幸运地与国企合作,想合作成功,民企有自己的优势十分重要。史建华对记者说:“我们之所以能够与国企合作成功,是因为公司在旧城改造方面有经验,有专业特长,双方的合作是建立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的。”
宋延庆认为,虽然现在民企与央企的合作案例不到一百个,不能说是主流,但是这无疑代表了未来的趋势。
合作模式
事实上,早在2004年就开始与天津国企泰达合作的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将民企与央企的合作比作“傍大款,走正道”。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民企出地,央企出钱”的方式是合作的主流模式,这种模式在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中尤其常见。
“民企由于在当地关系比较广泛,容易拿到一些比较好的地块,央企想进入这些城市也会寻找手中有地的民企合作。而受调控政策影响,很多民企资金紧张,而且又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反观央企,不但融资渠道很多,而且融资成本很低。”宋延庆表示。
四川一个三线城市的民企手中有一块位置不错的地块,但是苦于没有资金,项目迟迟未能启动。于是,在当地政府的牵线搭桥下,这家民企与一央企成功合作,由央企出钱,项目最终得以启动。
宋延庆认为,民企出地,央企出钱的模式之所以成为主流,是因为合作方式简单,双方以项目为标的,进行股权上的合作,是双方企业的短期行为,风险比较低。
然而,在宋延庆看来,这种主流的合作模式仍处于机会主义的阶段,并未上升到战略合作的高度。
本轮调控开始后,国企与民企联合拿地的现象却越来越多。
“这两年开发商联合拿地的次数比往年要多,主要是因为调控对资金的挤压比较明显。”中原地产研究部张大伟表示。“另外,在调控的大背景下,国土局对开发商的资金实力、企业背景等因素极为重视。”
然而,上述负责人也表示,企业联合拿地开发虽然优势互补,竞争实力得到强化,但其弱点也很明显。合作的企业各自独立,合作中会出现各种“排异反应”,对利益分配可能发生分歧,尤其是,“国企的领导班子要换届,而每届领导对地产会有不同的理念”。
据中国搜铺网(www.3pu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