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搜铺网讯
改造范围内建筑已进行全面摸查
沥滘村是海珠区改造范围面积最大的城中村,面积达151.42万平方米,相当于2/3个珠江新城。目前村内居住的主要是外地打工者,村内还聚集了许多加工小作坊。早在2007年,沥滘村就已经和开发商达成合作意向,直到最近才签订改造协议。
对于沥滘村即将拆迁的消息,村里大部分租户表示“不知道”。在村内从事制衣加工的湛江打工者曾先生说,去年10月,村委会曾派人上门来测量房子,以确定补偿面积。“我问他们什么时候拆,他们也说不知道。”曾先生表示,目前他是按月付房租,没有签订合同或缴纳押金,因此即使突然要拆迁也没损失。也有租户表示,如果沥滘村拆迁,另找房子将是一个难题:“附近没有这么大的城中村了。”
记者了解到,去年10月29日至11月19日,沥滘经济联社对该村纳入改造范围内的所有房屋现状进行了全面摸查,对每一栋建筑都详细记录了其房产证面积和实际面积,村内在建建筑也有备案,这些都是为将来制订补偿方案做准备。
“回迁最多280平方米”?村民存疑虑
一名卫姓村民告诉记者,目前珠光集团和村委会都没有给出具体的补偿方案。根据广州市城中村改造补偿办法《关于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的意见》(穗府〔2009〕56号):“村民住宅回迁面积最多为每户280平方米,超过280平方米的住宅(合法部分)按照每3平方米换1平方米商业面积来补偿。无证(违章部分)住宅建筑按1000元/平方米给予补偿。住宅临迁费按每月每平方米20元标准补偿,按两年建设周期计算。”
“如果回迁最高只补280平方米,很多村民根本不会跟开发商谈。”这名卫姓村民说,过去对农民建房管控不严,大家都是想盖多高盖多高。他家的房子都盖了6层。他个人名下有房产证的房屋面积有600平方米,此外还有几百平方米没有房产证的,远远超过280平方米。该村民认为,如果每3平方米换1平方米商业面积来补偿,他们会很吃亏。此外,许多村民还有临街商铺,目前也没有明确商铺的补偿办法。
这名卫姓村民说,许多村民对沥滘村改造存有疑虑。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沥滘村农民房的月租金标准是40—50元/平方米,大部分村民拥有100平方米以上的农民房,每月仅收租就有四五千元以上的收益。“改造之后,户型变大了,房子不好租。最怕像猎德村那样,改造后没有那么多白领来住,房子空着,或者租不起价。”
新光快速两侧各建一片回迁房
位于沥滘东街的石崖卫公祠,目前已经被改造成“沥滘城中村改造总体规划展览馆”,展出规划模型。从规划上看,未来改造完成的沥滘村将形成一个滨江高层建筑群。其中回迁房约有40栋左右,层数应都在20层以上,在新光快速路两侧各建一片。其他为商品房,临江还有高档写字楼、酒店等。
在珠江边,以卫氏大宗祠为中心,还将形成一个历史建筑群,暂定名为“明清历史文化保护区”。据了解,沥滘村内目前存有13座明清宗祠,其中卫氏大宗祠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御史卫公祠、石崖卫公祠、志宇卫公祠和心和卫公祠去年12月被海珠区文广新局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宗祠将得到原址保护。而其他宗祠可能面临“保护性迁建”,即原砖原瓦拆除并异地重建。如果规划最终明确,这些祠堂可能会在卫氏大宗祠周边重建,形成一个祠堂群。
不过,展览馆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模型上的规划仍在不断修改完善中。
▶▶观察
800年古村面临改造
保护还是湮灭?
珠江之畔的沥滘村,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村内存有明清祠堂13座,此外还有大量古民居。在即将到来的整体改造中,没有列入文化保护单位的古民居面临拆除,而部分明清宗祠或将“保护性迁建”。这个有着800年历史的古村是借由改造得到保护、新生,还是在“大拆大建”中湮灭?专家呼吁,像沥滘这样历史悠久的古村,在广州已是凤毛麟角,规划部门、开发商在改造过程中都不应该“简单粗暴”。
沥滘村建村于南宋
行走在沥滘村里,一辆辆三轮摩托车擦身而过,黑臭干涸的小河涌蜿蜒而过,彩色的农民房“亲密无间”地相互“依偎”着,乍一看,这是一座广州再普通不过的城中村。然而循着那些幽深的青石板巷走进去,却常常能发现一座古宗祠、一口古井、一座房头长满野草的古民居。这一切透露出古村的“秘密”——它有着800年不寻常的历史。广州有俗语称“未有河南,先有沥滘”,早在清代,这里便是“五百年祖德,十三代书香”的名村。
位于珠江边的卫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距今392年,被称作广州保存最完好、最壮观的宗祠之一。卫氏大宗祠正门高挂对联“爱江海汪洋陷入番禺开沥滘,羡峰峦秀丽再过东莞辟茶山”,浓缩了沥滘大族卫氏的历史。约在唐末宋初,卫氏开始迁入广东,住在南雄珠矶沙水村。据《卫氏族谱》记载,在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有一个叫卫宁远的人,生有四个儿子,长子早逝,他的其他三个儿子带领族人南下。其中,第三和第四个儿子同去了东莞茶山,唯独第二个儿子卫达,来到当时属于番禺的沥滘,被这里旖旎的山水风光深深吸引,在村东龙眼树脚下定居下来,成为沥滘卫氏的开村之祖。
卫氏大宗祠正门墙上有一块修补过的痕迹。1856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军舰入侵广州途经沥滘,看到宏伟的卫氏大宗祠,以为是广州府衙门,于是向其开炮,轰出了一个大窟窿。如今,卫氏族人逢年过节仍在宗祠内大摆筵席、欢聚一堂。
古祠堂变身仓库宿舍
沥滘村内的祠堂,不仅卫氏大宗祠这一座,而是“一群”。村内原有宗祠31座,现存明清宗祠13座,但除了卫氏大宗祠等一两座外,其他祠堂保护情况都十分堪忧。
位于南洲路沥滘中区一巷18号的御史卫公祠,隐居于陋巷内,门前一对石鼓已不知所踪。推门进去,发现祠堂内被人用木板隔出了七八个房间,有简陋的厕所、乱搭建的洗手池、洗菜池,一扇古朴的雕花木窗下,摆放着砧板、菜盆。来自江西的打工者老谢去年7月来到沥滘并住在这里。老谢说,这里居住着30个建筑工人,有男有女,住在这里是公司的安排。祠堂的居住环境很差,四面透风、屋顶漏雨,老谢叹口气说:“打工的就是要吃苦啊!”记者问他知不知道这里是古建筑,他说“不知道”,而御史卫公祠门口就挂着海珠区文广新局去年12月发的“海珠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牌子。
而相比起丽溟卫公祠,御史卫公祠还算保护得好的。推开丽溟卫公祠的大木门,记者惊讶地发现里面杂乱地堆满了纸箱。一名妇女警戒地跳出来问:“你们是干什么的?”据她说,这里已经成为某公司的仓库,用来堆放等待托运的货物。丽溟卫公祠的瓦顶已经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白色塑料棚。整个祠堂看起来最新的就是其匾额。村经济联社一名干部说,这块牌子还是几年前他清理祠堂时翻出来的,并重新上漆。“原本油漆掉光了,刚开始还以为是一块普通的木板,仔细一看上面有字,才知道是匾额。”这名村干部说,“有人认出,这是我们村幼儿园曾经用过的一块‘床板’。许多1970年代生的村民都在上面睡过。如果不是用来当床板,这块匾额可能早就不在了。”
行走在村内,不时能见到四五人合抱的大榕树,据村民说这些榕树最老的有500岁了。此外,村里常见青砖灰瓦锅耳墙的古民居,但是都已经无人居住,里面堆满了货物或者被改成简陋的加工作坊。村内原有8条河涌,现在多被填平盖房。沥滘东街还有一条小河涌穿村而过通向珠江,河上存有两座石拱桥,看起来颇具古意,但村民也说不清是哪个朝代建的。
专家呼吁古建筑应原址保护、整体保护
古村保护是沥滘村改造面临的重要课题。祠堂等古建筑的去留也几经“纠结”。去年10月,市三旧办批复的《沥滘村“城中村”改造方案》中明确,沥滘村的13座明清祠堂,除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卫氏大宗祠外,其他祠堂都要进行“保护性迁建”,即原砖原瓦拆除并易地重建。
在卫氏族人的呼吁下,去年12月,海珠区将保存较完好的御史卫公祠、石崖卫公祠、志宇卫公祠和心和卫公祠也列入区级文化保护单位,明确将进行“原址保护”。而对于其他古建筑,则“原则上需原址保护”,确需迁移的,必须将有关规划方案、文物保护迁移方案经市专家论证,并报相关部门同意后方可实施。
沥滘村一些卫氏老人担心,这些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祠堂,在改造中难以避免被拆的命运,因此仍希望通过媒体及有关部门奔走呼吁。但村里不少年轻人对保留宗祠并不十分热心,一名村民说:“那些列入文物的可以保留,不是文物的希望能按面积折算成补偿款分给族人,毕竟这是家族产业。”
古建筑专家汤国华说:“国家法律里不存在‘保护性迁建’这一说法,迁建都会对文物有一定的损坏,在迁建过程中也会破坏文物的建筑材料,不利于文物的保护。”
“连我们建筑界的祖师爷梁思成都会遭遇‘保护性拆迁’,现在古建筑的保护何其无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副主任田银生教授感叹。原砖原瓦拆迁并异地重建,总比毁掉一座古建筑好。但人们往往忽视了一点:建筑是依托其环境存在的。取消了古建筑的原始环境,建筑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保护古建筑,应以原址保护为原则。
田银生教授指出,与北京大气瑰丽的皇家建筑不同,广州的古民居、古祠堂以单体论并不出彩,它们是以群体存在的,越是不起眼的民居、祠堂,越是应该整体保护。像沥滘村这样现存明清古建筑群、保存了古村规划样式的,在广州已经是凤毛麟角,希望有关部门不要简单粗暴。“不仅要保护祠堂,还要保护没有列入文化保护单位的古民居、河涌、古桥。”
据中国搜铺网( www.3pu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