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铺论坛全新上线,访问地址:http://www.3puok.com/bbs/......
您的位置:首页 >> 新资讯中心 >> 谈房论市 >> 正文内容
  • 南京政府拒还张灵甫解放前房产 遗孀王玉龄维权30年
  • www.3puok.com 2012-03-29 10:12:47 
  • 中国搜铺网

    张灵甫是抗日名将、国民党军著名将领,其妻王玉龄亦是民国一代名媛。王玉龄声称1945年两人结婚后,张灵甫曾在南京购买一栋房产并赠予她。后张在孟良崮战役战死,王迁往台湾,该房一直由政府代管。改革开放后,王玉龄托人向南京市相关部门索还此房,但之后房屋被拆;随后近30年间多次要求补偿,至今也未得到满意结果。

    房屋产权

    王玉龄提供证据不被认可

    王玉龄声称1945年两人结婚后,张灵甫曾在南京购买一栋房产并赠予她。后张在孟良崮战役战死,王迁往台湾,该房一直由政府代管。改革开放后,王玉龄托人向南京市相关部门索还此房,但之后房屋被拆,之后的近30年里,王玉龄多次向南京的房产管理部门申请补偿,但对方一直认为该房产权属于张灵甫而非王玉龄,其权利应由张的全部合法继承人获得而非独归王玉龄,因而拒绝了她的要求。

    王玉龄委托律师杨波前往南京查阅相关历史档案。杨波经过查阅摘抄,提供两个关键证据:一是南京市房管局1950年9月4日的登记表格,载明了张灵甫将此房赠予王玉龄;另一处是南京市委统战部1998年11月16日向江苏省委统战部的汇报,称“该房产系张钟麟(注:张灵甫原名)购置,赠予王玉玲(注:原文如此),解放前为其自住。”

    “这栋房子的产权是张灵甫的。”日前,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落实私房政策办公室负责人任鹏在向记者说明此事时,依然坚持这个观点。他表示,认定房屋产权只能凭房管部门登记发出的产权证明,包括上述两则文件在内的其他记载是无效的。“王玉龄没有产权证,我们就不能认为房子的产权是她的。”

    补偿方案

    300平米别墅只能补偿17万

    任鹏说,现在二条巷51号楼已经拆除,在房屋产权认定为张灵甫的前提下,根据相关政策应该作价补偿,由张灵甫的合法承继人共同享有。而补偿的金额,只有每平方米近600元,这栋300平方米的房子只能得到17万元左右的补偿款。

    任鹏提到的政策依据,是建设部1992年44号文件,规定对原去台人员的代管房产,确定产权人后,“可承认其产权,但不发还原房,对其残值给予适当补偿”。任鹏确认,他们对二条巷51号楼的作价补偿就是残值补偿。杨波则提出,任鹏主张的操作方式比较机械。他说,当新法和旧法有冲突时,应当坚持“新法优于旧法”、“从旧兼有利”的原则。他解释说,1984年王玉龄就向南京房管部门提出归还房屋申请,当时房屋尚在且政策允许退还;之后1992年政策改变,旧法对当事人有利,应遵从旧法的原则执行。即使是不能发还而要作价补偿,现在也有更有利的房屋征收方面的法律法规可以参照操作,不能让王玉龄承担有关部门工作不当的不利后果。

    抗日故事

    军人死且不惧,何爱一肢

    在1939年南昌会战中,张灵甫右膝被日军击中,被送到香港去医治。有一天早上,张灵甫在病床上照常打开报纸,内栏的一则小标题引起了他的注意:战时军人不宜出境养病。这是一则新颁布的规定。张灵甫看后,叫来主治医生,告诉他自己决定要提早出院。所以才不顾医生的劝阻执意出院回内地。

    张灵甫谢过院长的好意,说:“军人死且不惧,何爱一肢。军令不可违。”遂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离去,因修养不足,成了“瘸腿将军”。

    八年抗战唯一全歼日军战例

    1938年万家岭大战,已是51师153旅少将旅长的张灵甫奉王耀武之命,对驻守江西德安张古山的日寇进行反击。讨论作战方案的时候,众人认为张古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张灵甫拍案而起,道:“各位都看过《三国演义》,魏国大将邓艾为攻取成都,出蜀将之不意,带精兵暗渡阴平,飞越摩天岭,一举攻克了江油、涪城和成都。我们也可仿此战例,大军从正面进攻的同时,再挑选一批精兵强将,从人迹罕至的张古山背面进行偷袭,以收两面夹攻之效。”于是,张灵甫亲率一支突击队效法邓艾轻装出发,攀木挂树,穿过艰险的深山峡谷,老林恶水,配合正面部队进攻,飞夺张古山。

    而后日寇不甘失败,出动飞机与重炮狂轰滥炸,几乎将张古山移为平地。张灵甫率部浴血死战,与日寇鏖战五天五夜,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反复拉锯。亲临死线指挥的他身中7块弹片,鲜血直流也没有退下火线。张古山的攻取封死了日军106师团的最后退路,该师团最终全军覆没。这也是八年抗战中唯一一次全歼日军一个师团的战例。

    民国爱情

    在他最痛苦的时候我没有跟他在一起

    她出嫁时不到17岁,守寡时刚刚19岁,此后漫漫一生都在孤寡中度过。回忆张灵甫和王玉龄的爱情,我们看见的是平静下最深刻的情感。据王玉龄自己回忆说,“从来没有对他讲过、告诉过爱他。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也不像现在这些男孩女孩在一起那么亲热啊、爱不爱的。他对我来说很普通、很平常。他战死以后,我一直很后悔,责备自己说,你这个人怎么会这样吝啬啊,连这样一句话都没有讲。我一直耿耿于怀的事情,就是在他最痛苦、最绝望、最无依无靠的时候,我没有跟他在一起。”

    人物简介

    王玉龄:出生长沙富商之家,因父去世,由母亲以礼教带大。1945年与张灵甫成婚并育有一子,张牺牲后,其赴美国求学工作,寡居60余年将孩子抚养成人。2003年,王玉龄在上海浦东玫瑰园为丈夫立了一座衣冠冢,碑铭是她为丈夫题的一首诗:“当年有幸识夫君,没世难忘恩爱情。四七硝烟伤永诀,凄凄往事怯重温。”

    张灵甫:先后就读于北大、黄埔四期,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将军衔。张灵甫是北大才子,写一手好字,曾根据自己的作战经验,写众多文章。1947年5月16日,于孟良崮战役中战死,终年44岁。

     

     


    据中国搜铺网( www.3pu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