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发布数据应配“说明书”
中国搜铺网讯
一边是统计局,一边是社科院,当这样的重量级单位摆在老百姓面前时,大部分人都会有一头雾水,不知该信谁的感觉。面对两方发布的两个具有极高的权威性的数据,普通百姓该怎么去看呢?
数据打架并非中国独有
“倒底谁对,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不像数学题只有一个答案,这就是统计。结果不同,只是口径方法的不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博士后徐奇渊这样说。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文兼武对统计数据的“打架”现象解释称:“在经济转折时期,国内经济数据之间的不协调较多。但这种现象在国外也不少见。比如工业生产与用电量,再如零售额与个人消费支出,还有工业生产和失业率等。 ”
文兼武称,经过长期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统计制度已经相当成熟,面对普遍存在的数据“打架”现象,各方面鲜有关于统计数据质量的质疑之声。其实,在更多的时候,所谓的数据“打架”现象实际上客观地反映了数据背后的经济问题。在经济转折时期,国内经济数据之间的不协调较多,这也是正常的和可以理解的。
对数字为什么会有不认同
以居民对CPI数字的认同感为例,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副司长、价格统计专家庞晓林解释为,CPI是一个总体指标,它反映的是众多居民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总水平,而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感受往往是对单一商品价格变化的感受,而且时点性特别强。比如大蒜价格暴涨,老百姓感受特别深,但可能消费者只感受到大蒜价格涨很多,从而忽略了猪肉价格低于去年同期,其他蔬菜价格也没像大蒜一样疯涨。另外,商品涨价的时间对物价指数的影响也特别大。月初涨价和中旬、下旬涨价对指数的影响是不一样的,通常月末涨价对当月的CPI影响是1/3或1/4,老百姓有时候只注意到月末涨价了,却没有留意到当月大多数时间价格没有变化。
庞晓林称,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的八大类中(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每一项所占的权重是不一样的。这种权重是由一个地方总体消费结构所决定的,和个人的消费结构可能很不一致,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个CPI数字感受也不同。
“普通居民感受价格变化,对比的基期可能是三五年前,甚至10年前。而CPI主要公布的是同比、环比指数,分别对比上年、上月,观察时期较短。另外,与低收入家庭相比,高收入人群对价格上涨没有那么敏感。 ”庞晓林称。“全国不同地方,物价情况也是不同的,各地往往会有价格高地或价格洼地的现象。因而当一个人从这一地区到达另一地区,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庞晓林认为,居民对价格变化的比较还是即时的,正是诸多因素,造成了部分居民们对CPI指数与自己感觉的不认同。
在谈到居民对房价涨幅的感受与公布数字有所诧异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昨日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其实今年以来,国内很多小城市的房价并没有涨,或者还有降价的情况。这些小城市的房价会大大拉低房价上涨过快的大城市的房价涨幅数字。现在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集中上来的对房价的感受多是大城市人的感受,房价越涨的地方,人们对房价的感受越敏感,声音就越大。因为现在网民也是大城市的青年人占多数,这部分群体刚好又是在需要买房的年龄,因此我们听到的关于房价涨幅的感受声音就非常大。而小城市里的居民、已经拥有住房的群体,他们对房价上涨并没有那么大的反应,我们也就几乎听不到他们这个群体的声音。 ”
统计需透明制度应改进
统计数据经常被误读,一方面与百姓自身的感觉有关,另一方面也被社会各界认为是统计过程及统计数据公开透明得不够有关。
张汉亚称:“以房价统计为例,商品房成交数量多的城市所占权重大,商品房成交数量少的城市所占权重小,经过国家统计局的测算,全国的房价变化程度最终汇总成一个数。那么,在房价统计过程中,每个城市各占多大权重就应该向社会公布出来,这样才能让大家感觉到透明。如果只是直接说出一个数字,普通老百姓则很难将自己的感受和那个数字认同为是一回事。 ”
此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志刚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统计数据应该更加公开透明。郭志刚认为,包括数据来源、统计方法、适用范围等全面公开,发布数据时应提供详细的“说明书”,这样才能避免公众对数据的误读,提高统计数据的公信力。
徐奇渊也对统计透明提出了建议:“我们相信,如果网民真正地了解了我国CPI的生产过程和计算方法,是不会再得出‘CPI数据未反映真实通胀水平’这样的结论的。 ”
徐奇渊还建议,“按照收入的高、中、低,推出CPI的分类指数;并且,要及时根据现实情况,改进居民收入统计的分组标准。 ”他在其文章《CPI指数编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中称,目前,我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形式仍然较为单一。由于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消费支出权重有较大差别,因此他们在直观感觉上对单一物价的指数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房价统计方面,张汉亚称,统计局的“房屋”不仅包含住宅,还包括厂房、仓库、饭店、宾馆、度假村、写字楼、办公楼等房屋建筑物等;不仅包括新建房屋,还包括存量房及二手房。张汉亚认为,统计局应该针对过于复杂的房价分类数据,重新筛选“关键指标”,“其中,最关键的数据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普通住宅商品房的数据,应该在发布的数据中重点体现出来。 ”
统计局数据相对更科学
张汉亚认为,“如果在国家统计局数字与其他部委或其他单位数字发生矛盾时,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相对更科学。 ”
全国1-10月份的房价同比上涨幅度来看,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据是: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6%。普通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1.0%,高档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4.8%。社科院的数据称,全国房价同比上涨15%。张汉亚称,国家统计局至少还把高档住宅和普通住宅分开,而社科院的数字则是把各类房产的价格混在一起平均计算价格,那么别墅房价格的暴涨肯定会拉高普通住宅价格上涨的比例,显然没有统计局的数字科学。
张汉亚称,“现在统计局的统计手段、统计工具、方法是需要科学改进,但它的工作毕竟是最扎实的,所以作为权威发布还是统计局的数字最值得信任。 ”
国家发改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员昨日对记者表示,面对统计数据打架,公众需要宽容和理解,应该允许统计部门将其变成自我矫正工作误差的良机。从国际经验看,统计数据的发布并不仅仅是一连串数据的公布,更应当包括数据的来源、方法、意义和适用范围等要素的公开。发达国家统计机构在发布数据的同时,往往会提供详尽的数据来源、产生过程、适用范围。因此,要借鉴国外先进统计理念,及时修正落后的统计方法和手段,全面公开数据的来源渠道,以不断提高统计的公信力。记者赵晖
■相关链接
国外统计数据“打架”现象
◎美国:
2008年6月份和7月份,美国工业生产同比分别下降0.1%和0.7%,而发电量同比却分别增长2.7%和2.3%;5月份工业生产增长0.2%,而发电量却下降1.7%。
2008年6月份,美国个人消费支出(现价)环比增长0.5%,而零售额(现价)却下降0.2%;11月份个人消费支出下降 0.7%,而零售额却上升0.4%。
◎日本:
2009年3月~5月,日本工业生产环比分别增长1.6%、5.9%和5.9%;而失业率分别为4.8%、5%和5.2%,逐月上升。
一些国家和地区CPI的分类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官方通常区分了不同的目标人群,报告多种形式的消费者物价指数。
1.美国劳动统计局除了报告总体的CPI指数之外,还报告工薪阶层的CPI指数(CPI-W)。
2.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根据收入的低、中、高,分别报告CPI(A)、CPI(B)、CPI(C)。
3.作为发展阶段相似的近邻印度,其CPI统计形式更为多样。根据不同经济群体的分类,印度区分报告CPI指数的四个类别:城市非制造业工人消费物价指数、农业工人消费物价指数、农村劳动力消费物价指数以及制造业工人消费物价指数。
哪些因素影响百姓对物价的感受
1 时点性:
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感受往往是对单一商品价格变化的感受,而且时点性特别强。比如大蒜价格暴涨,老百姓感受特别深,但可能消费者只感受到大蒜价格涨很多,从而忽略了猪肉价格低于去年同期,其他蔬菜价格也没像大蒜一样疯涨。另外,商品涨价的时间对物价指数的影响也特别大。月初涨价和中旬、下旬涨价对指数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2 个人的消费结构:
居民消费价格的调查的八大类中(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每一项所占的权重是不一样的。这种权重是由一个地方总体消费结构所决定的,和个人的消费结构可能很不一致,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个CPI数字感受也不同。
3 对比基期:
“普通居民感受价格变化,对比的基期可能是三五年前,甚至10年前。而CPI主要公布的是同比、环比指数,分别对比上年、上月,观察时期较短。
4 家庭收入状况:
低收入家庭的支出大部分集中在食品和水电气等生活必需品上,而这些开支又很难压缩。而食品类、居住类涨幅又居前,因而低收入家庭会感到价格涨幅大,生活压力增加。对高收入人群来说,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小,而他们购买的轿车、手机、电脑、液晶电视等价格又多为降价趋势,因而对价格上涨也就没有那么敏感。
5 地域性:
全国不同地方,物价情况也是不同的,各地往往会有价格高地或价格洼地的现象。因而当一个人从这一地区到达另一地区,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6 即时性:
居民对价格变化的比较是即时的,而物价指数是一个滞后的统计指标。如5月11日发布的CPI数据是4月份的,但公众感受更多的可能是5月11日前后几天的市场价格。据中国搜铺网(www.3pu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