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铺求购网讯
“‘资金链’最紧张的时候,我们跳楼的心都有了。”记者采访的一位2010年“两会”期间,以“天价”拍下南宁“地王”的开发商合作伙伴说。当时买下“地王”的楼面价格高达每平方米一万多元,还不包括各种建安成本,这意味着楼盘的销售价格最少要到两万元才能确保不亏本。
这位姓林的开发商告诉记者,自己是搞钢材销售起家的,从2002年至2007年,短短几年时间,趁着人民币升值和国内经济水平的快速上扬,从钢材、物流中掘到“第一桶金”的他,开始转型从事房地产。2006年至2009年间,房地产价格快速飙升,企业的资本也就越滚越大。
“‘国十条’一下来,加上年初项目运作经理一时半会没弄清楚形势,搞得高价拍下黄金地段的我们一下子成了‘过街老鼠’。政府明令禁止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给我们发放项目贷款,银行也担心过不了审核。搞得我们杯弓蛇影,把资金链绷得紧紧的。”林姓开发商说,最无奈的时候,他们采取项目楼盘“整体转让”的方式,将南宁大桥南岸200多亩土地、能建设几十个楼盘的项目,分割成一块一块的,每平方米的销售价不到3000元钱,将每一栋楼计算好整体的面积,转让给具体的包工头。这种做法虽然承担着“违规”的风险,但比起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来说,还是小多了。
土地“融资套现”成功“避险”
“项目转移”、“楼盘转包”、“土地入股”……这些是开发商成功规避调控压力的“不二法门”。
———项目转移“无本万利”。
就是将已经到手的项目,通过各种方式,将准备或者即将要拍卖的土地,通过“暗箱操作”的手段,将项目弄到具体的开发商手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项目转移”往往采取让项目负责人与开发商见面,负责人按照开发商能够承受的“极限压力”设置拍卖土地的“门槛”,造成实际拍卖过程中只有一至两家企业能够拿下土地的事实“程序上走过场”,实际上开发商通过这两家企业,就实现了“围标”。
熟悉项目运作内情的开发商冯琳告诉记者“如果按照‘极限压力’来具体实施,即使拿到地的开发商也没法赚到钱,只能靠事后的修改规划、提高容积率、减少配套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做法来‘善后’,这也是项目责任人要确保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南宁市不少新建设的楼盘、小区,普遍面临着中小学校、社区医院等配套设施不全的问题,南宁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这就是开发商拒不建设配套设施造成的。
———“楼盘转包”暗藏“崩盘”危机。
资金链紧张的开发商,通过将拿到手的土地进行重新规划,将几百亩的楼盘划分为一期到N期,每期开发三到四栋楼,每栋楼交给不同的包工头具体实施。这就形成了“总项目”—“分期楼盘”—“单一楼层”的开发模式,资金链上也形成了“总楼盘”—“分期楼盘”—“单一楼层”的“金字塔”型模式。
熟悉开发商项目运作模式的财务专业人士沈萍向记者透露:以100万平方米的大型楼盘来计算,如果预计房价是每平方米8000元,拿地和建安成本为每平方米3000元,按照银行项目准备金为33%来计算,那么项目的总开发商就要准备将近九亿元的资金注入。但根据楼盘分期开发的具体操作办法,100万平方米的楼盘完全可以分为五至六期来开发,真正需要准备的资金为两亿元左右。如果再分配到具体每一栋楼,则所需要准备的资金更少。加上通过“金字塔”的方式进行投融资,需要准备的资金更是谁都不敢想。
沈萍说:“100万平方米的大型楼盘,只要关系到位,不到3000万元就能运作成功,局外人谁能想象得到?”
———“土地入股”吸纳众多“游资”进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4、5月间“国十条”出台后没多久,开发商确实普遍蔓延着一种悲观情绪,他们认为,如果按照这些办法实施下去,不用半年时间,房地产就一定会降价,“巨额利润”肯定会化为乌有。
然而,记者采访的多位开发商表示:“7月份开始,就有不少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我们,愿意将资金注入我们的项目,前提只有一个:以用地指标和土地使用权证为核心,参股其中。”
常年在珠三角从事房地产业务的经理人范波告诉记者:“7至9月间,经过我手上,通过各种方式注入具体项目的资金不下200亿元人民币,项目遍及云南、广西、湖南、江西的楼盘,其中不少都是以美元、欧元的方式注入的。这极大地缓解了相当一部分开发商的资金压力。”
来源---商铺求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