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搜铺网讯
为了确保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中央与地方签订了保障性住房“军令状”。没有人会担心地方的保障房建设陷于停顿,正如同没有人会担心中央的行政权威遭遇地方挑战。房子建起来了,是否被阉割了“保障”的性征,却没有人可以拍胸脯作保障。现在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两种“怪现状”,一种是开宝马车住保障房,另一种是华丽丽的保障房没人住。
根据报道,惠阳、大亚湾两区的保障性住房面临着建好之后无人居住的尴尬现实。两区住建局出示的数据显示,今年惠阳要完成1970套保障性住房,但淡水城区符合低收入家庭标准的只有34户;而大亚湾今年须完成的任务是1845套,其中全区符合标准的家庭不足390户。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符合低收入家庭标准人群太少,同时令人尴尬的是硬性分配的保障房指标与两区的现实有一定的差距。
保障房作为政府向市民提供的公共产品,实际上是政府对于“历史欠账”的一种弥补措施。从呼吁保障房建设,到其动土、分配,无疑都充斥着先天正义的优越性。地方政府各显神通,动用各种手段,目的就是为了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上级配置的保障房建设数量。因为目标过于明确和单一,所以往往容易本末倒置。
惠阳、大亚湾两区的保障房建设吊诡局面具有典型意义。住建部门一方面对于既定保障房建设任务的如期完工信誓旦旦,另一方面却已经开始在寻思着这些摆布出来的“空房子”如何处置。大亚湾区住建局副局长薛仕清说:“我们已向管委会写申请,届时,如果房子无人居住,可拿到市场上进行评估,然后以商品房的形式售卖出去。”
不管这一“英明的决策”是否钻了法律的空子,从结果而言,显然已经彻底违背了保障房的初衷。毫无疑问,它挫伤了依然需要保障的弱势群体,而让地方政府占尽了便宜:首先,地方政府以保障房的名义完成了建设,地方官员可以在政绩工程上写下一笔漂亮的数字;其次,以无人申请入住为托辞,将原本属于民生保障的工程项目再次推入市场,中饱财政的腰包,变成地方创收的蹊径。如果耗费政策优惠而拼贴出来的保障房图景仅仅作为“数字”进行亮相,那么,它和既往存在的开宝马车住保障房的审查漏洞一样,根本无助于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境。
其实,在C PI持续高涨以及房价持续高企的年代,符合低收入家庭标准群体的稀少并不足以说明辖区内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质的提升。恰恰相反,它说明了所谓的低收入家庭标准已经不合时宜,需要重新厘定。道理很简单,当货币贬值成为不争的事实,一厢情愿地固守三四年前的保障房申请标准就变得迂腐不堪。在这一意义上,我想提醒惠阳和大亚湾两区政府的是,无论多么繁华富裕的城市,总有相对贫困的家庭存在,这一群体就是政府民生保障的重点照顾对象;保障房政策的制定初衷也正是为了改善相对贫困家庭的生活条件,不能做到这一点,保障房就失去了建设的意义;符合保障房申请条件的人群稀少,政府要做的,不是将保障房空置,或者当作商品房售卖,而是应该修改申请条件,让相对贫困的家庭受益。
据中国搜铺网( www.3pu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