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关部门已三令五申要求防止宏观经济数据泄露,但即将在本周五公布的5月份经济数据,似乎再次遭到泄露。国外媒体日前报道称,中国5月份出口额总计约为130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50%。此外还公布了CPI与新增贷款等官方尚未发布的数据。据称这些消息来自一位重要部门官员,是在一个内部的投资者会议上透露的。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数据公布当日,A股发生惊天逆转。而昨日海关公布的官方数据与上述提前公开的数据极为相似。基本可以判断,这些重要的宏观经济数据已经遭到提前泄露。
尽管从泄密人的主观动机看,更多地是一种炫耀性泄密,但其破坏性不容置疑。因为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基于信息的运作框架。关键信息传导的失范将直接导致市场不公———如果有机构以这些数据对资本市场套利,普通投资将蒙受巨大损失。进而导致资源错配,也将滋生一批探听信息的食利者,乃至寻租等腐败问题。当前中国股市内幕交易依旧相当突出,恰恰反映了基础性的信息管理流程和制度设置存在漏洞。
导致当前宏观经济数据提前泄露等问题,一方面在于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对关键信息的认定和甄别不规范。以4月29日通过的修订后《国家保密法》为例,国家机密与商业机密的边界存模糊地带。具体而言,关键的宏观经济数据是哪个层次的国家秘密,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机密等级管理,出现泄密如何惩罚,目前并不清晰,从而导致了关键宏观经济数据提前泄露问题屡禁不止。
另一方面,不同人对信息的赋值不同,而信息却往往掌握在赋值低的人手中,从而造成信息在不经意间提前泄露。如对于政府官员而言,CPI、贸易、金融等数据的价值并不高,但对于投资者和市场经营者等而言,这些数据信息意味着投资和经营机会,价值相对较高。
最重要的是,当前市场更愿意探取信息,说明市场具有较大的信息需求,同时也反映出政府日常披露的信息不足或质量不高,导致市场无法基于这些信息有效分析。
一直以来,国内外研究者对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的预测与官方公布的数据差距较大,如3月份各研究机构和人员预测的贸易数据,与官方公布的数据相去甚远。若这是个案问题,那么可以归为研究者水平问题,而整体性的过大预测偏差值,则反映出现有数据质量较差,不足以支撑科学合理的市场预测,从而导致人们对官方数据的刺探。
与此同时,官方公布数据却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如美国等各种宏观数据几乎都以周来发布,而中国一直以月、季度等发布,加之保密为主、公开例外的管理惯性,导致了官方提供的数据在频率、质量和有效性方面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由此可见,“大嘴”泄露“天机”只是表相,要缓解信息提前泄露的风险,最有效的办法除了加强监管,堵住“大嘴”,更重要的是加快信息传导,逐渐实现以保密为例外,公开为主的信息理念,提高信息发布频率和质量,特别是宏观经济信息,从根本上缓解信息提前外泄给市场带来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