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铺论坛全新上线,访问地址:http://www.3puok.com/bbs/......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服务品牌 >> 正文内容
  • 一口气开了四家洗衣店
  • www.3puok.com 2009-12-26 11:58:43 
  •     从“倒爷”起家,王海把服装、小家电、皮鞋倒了个遍,最后选择———一口气开了四家洗衣店(千金难买牛回头 我不需再犹豫)

        成功秘诀

        投资洗衣店,一般来说,经营期限长,获利稳定性高。而采取特许经营的方式,对于那些资金有限、缺乏经验而又想投资创业的人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总部可以为加盟店提供设备、技术和管理,降低了投资风险。如果选址理想,再加上善于经营,成功离你就更近了。

        市场潜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洗衣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使人们要从家务中摆脱出来,更多地享受生活,这为洗衣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经济收入的提高,改变着人们的衣着。穿衣不再局限于传统工艺的棉、毛、化纤,新面料的推陈出新,带来对专业洗衣服务的需求。(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风险提示■同质化竞争带来经营上的风险。比如北京,随着加盟店雨后春笋般地增长,市场这块蛋糕越切越小,利润空间自然也会缩小。

        ■洗衣店选址非常重要。如果当地市场不成熟,店址选择一般,加上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很可能功亏一馈。

        早上9点多,洗衣店还没有一个顾客,但店里一片忙碌,两个衣筐里装满要洗的衣服,旁边的冷烫台上正在熨烫的羽绒服嗤嗤地冒着热气。位于北洼路的这家店上月刚开张,就赶上了洗衣的好时候。这是王海的第四家店。

        王海今年35岁,做买卖已有十几个年头,用他的话说是个“老江湖”了。

        “我不想一辈子铺床,打扫卫生”

        上世纪80年代末,宾馆服务员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工作体面,收入不菲,跟现今的白领一样优越。王海那时就是这样一个“白领”。

        1988年,从外事职高毕业的他成了北京某星级饭店的客房部服务员。

        “那会儿,我一月的收入有1000多,这只是死工资。时不时还能跟老外换点外汇,再加上小费,一个月怎么的也有一两千。那年代,北京哪有这么多的豪华商场,要花钱,就到出国人员服务中心买进口货,我爸我妈的电视机、录相机什么的,都是那时我给置办的。”

        工作稳定,衣食无忧,但18岁的王海并不满足。宾馆的工作中规中矩,他不想一辈子就这样铺床,打扫卫生。

        他先是想给自己奔个大专文凭,结果没考上。“我就不是读书这块料。”王海给自己下了定论。

        尽管王海工作很勤奋,连续两年是饭店的“铺床”冠军。但没有文凭,在饭店干到顶撑死就是个客房部经理。

        “再说了,我觉得服务员也是吃青春饭,等老了我还铺床呀?”

        他决定辞职下海。

        “给我5年时间,看能不能折腾出个样来”

        当了3年的服务员,王海不干了。离开饭店时兜里就只有400多块钱。

        “那时候,我有几个朋友跑买卖,我辞职就想做生意。辞职也没跟父母说,老爷子事后知道了,就找到宾馆,想让我回头。我跟我爸说,给我5年的时间,看我能不能折腾出个样来,实在不行,我再回宾馆。我爸答应了。”

        没有本钱能干嘛?王海先是跟着朋友一块做贸易。“说好听点,是做贸易;说不好听,就是‘倒爷’,什么好买倒什么。”

        开始是倒服装,从新潮的运动服到童装,后来又倒小家电,最后觉得鞋好卖,就倒鞋,这一倒就是六年。

        “我记得那时候报上登过一幅漫画。一个穿着斑马服的家伙,肩上扛着一个大麻袋,那说的就是我们。”

        没钱进货的时候,就从朋友那儿赊点货,手里倒出点钱儿来,就赶紧到南方去拿货,坐火车连卧铺都舍不得买,最惨的一次,从石狮回到北京只剩8块钱。

        “真是下到海里,才知道水深水浅。辛辛苦苦一年下来,发现没落下几个子,日子总是紧紧巴巴。

        “一句话让我吃了定心丸”

        一次偶然机会,王海在朋友那儿,第一次看到福奈特洗衣店,开始觉得名字有点怪,但店面装饰清新明亮,很现代,不像家门口那个黑乎乎的小门脸洗衣店。跟朋友一打听,原来福奈特来自法国,意思是“为了干净”。而且,这家洗衣店在国内采取特许经营的方式,你不用为设备、技术、管理方面的事儿发愁,加盟者最主要的是选好店址。王海动心了。

        最终认准福奈特,还是听了福奈特的创始人白先生的一句话。白先生一辈子住在比利时。他说,他住的那条街上,开店像是走马灯,但只有两家店没有换过主,一家是洗衣店,一家是面包店。

        “就这一句话让我吃了定心丸。退一万步讲,即使开砸了,我还有一堆值钱的设备,不像倒服装,一砸在手里就全泡汤了。”

        但开这样一家洗衣店,设备费、加盟费、再加上店租、装修,办齐了得小80万。王海那时只有40多万,为了开店,只得向亲戚朋友张口,“几乎能借钱的人都找遍了。”

        1999年,王海的洗衣店在北京小西天开业了,王海心情紧张地站在柜台后,眼巴巴地盼着顾客。

        一连几天,生意冷冷清清。虽然在加盟培训时,知道洗衣有淡季旺季,但王海还是沉不住气了,天天往总部打电话,“什么时候是旺季呀,你们没骗我吧。”

        “我一辈子都记得这个日子。1999年9月16日,那天也真邪乎。天气预报也没说,气温突然下降十几度。第二天,洗衣店门口排起长队,跟演电影一样。”说起当时的情景,王海仍然一脸兴奋。

        最困难的日子终于熬过去了。不到两年,洗衣店收回了投资,开始“见钱”了,一年下来,营业收入能有个50-70万。

        此后四年,王海又开了3家洗衣店,有两家是跟朋友合作的。“开第一家是冲动,开第二家是理智。开第一家时,哪懂什么选址,就图离家近,现在,闭上眼都能嗅出哪能挣钱。”

        如今,王海再也不用扛着麻袋东跑西颠,在北京买了车置了房,“谦虚一点说,算是解决温饱步入小康吧。”

        我问他会不会接着开店,王海摇摇头说:“北京是不开了,因为太多,要开就到外地,准保能‘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