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留在南宁,王府井百货再次对物业方做出让步。记者日前从广西媒体了解到,京城百货巨头王府井百货在与物业出租方广西桂建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桂建公司”)的二次庭审中申请调解,并有望借此机会重回南宁市场。
王府井为南宁再低头
桂建公司诉王府井百货一案日前在南宁市中级法院再次开庭。申请延期庭审获批的王府井百货表示,愿意以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据南宁媒体报道,在庭审前双方已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王府井百货依然希望重回南宁。而在此前讼诉中,桂建公司曾向王府井百货提出上千万元的索赔要求。
据记者了解,桂建公司之所以起诉王府井百货,要从两年前说起。由于南宁王府井店从2004年开业以来销售连年走低,商场累计亏损高达7000余万元。考虑到继续运营势必使公司经营陷入困境,王府井百货在2008年2月27日宣布停业调整。之后两年,南宁王府井店一直没有恢复营业,依照合约,商场每年需向桂建公司支付保底租金1200万元。
业内人士认为,即便面临经营窘境和每年高达千万元的租金,王府井百货依然难舍南宁市场,其对外埠市场的看重可见一斑。
京外门店业绩突出
其实,南宁市场出现经营不力在王府井百货的整个外埠门店体系中仅是个案,根据王府井百货的财报,早在4年前,其外埠门店的收入已经占到了王府井百货总收入的一半以上,随着外埠门店的不断发展,其对整个集团的销售和利润贡献逐年增加。
2009年初,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王府井百货董事长郑万河依然表示,将把市场的低迷期作为企业的拓展期,为市场复苏做准备,加快发展速度,在太原等地再新开4-5家门店。
据一位接近王府井百货的人士透露,去年,外埠门店的销售业绩占到了所有门店总销售额的六成以上,而在王府井百货的10多家外埠门店中,大多都是当地百货领域的龙头企业。其中,成都王府井在去年的销售额达到了25亿元,超过北京市百货大楼和双安商场成为集团的销售冠军,长沙店的年营业额也与百货大楼基本持平。
二线市场亟待品牌商家
记者注意到,王府井百货的外埠门店大多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在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却难觅其踪影。
对此,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认为,在一线城市中,零售业相对发达,以北京为例,既有新世界等连锁巨头,也有翠微、当代等本地“精英”,即便是与国泰等郊区龙头企业相比,王府井百货也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甚至与一些知名外资企业相比,其在品牌、管理、营销等环节还存在一定差距。
但在二三线城市,王府井百货具备很高的知名度,再加上中国整体经济的一路走高,这些城市的消费者同样具有很强的购买力,王府井百货能够不断发展正是抓住了市场的空白地带。
同时,在赖阳看来,尽管王府井百货、西单商场、张一元、全聚德、居然之家等品牌已经将门店覆盖全国,但与北京的55万余家商业企业相比,却显得凤毛麟角,还有很多优秀的北京品牌没有走出本土。他认为,不断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是企业拓展下级市场的关键。
记者观察
王府井百货的扩张四部曲
一方面,从2000年至今,王府井百货在北京市场始终维持4家门店的规模,一方面,这家百货老字号却在广州、成都、武汉、洛阳、长沙等外埠城市跑马圈地。
为什么众多外埠外资百货品牌蜂拥而入,而王府井却不遗余力地走出去?王府井“四步走”的扩张战略耐人寻味,却处处体现出老百货人的精明。
第一步,1994年-1996年,北京主力门店由传统百货向现代百货转型。1994年王府井百货上市融资后,新世界、中友等一批时尚百货商场频频涌入京城,同时超市、大卖场、专卖店等新兴业态冲击零售市场。王府井百货开始努力调整商品定位向现代百货的转型。
第二步,1996年-2000年,王府井进入异地扩张的初始阶段。1996年,王府井百货在广州开出第一家外地门店,开始尝试连锁百货的经营。在此期间,王府井百货的扩张速度较慢,由于初期跨地区经营经验不足,门店的培育期较长。
第三步,2002年-2006年,王府井百货逐渐加大异地扩张。在此期间,王府井百货稳步推进异地开店速度。除南宁店外,其他各门店在2006年底已基本实现盈利,奠定未来几年业绩增长的基础。
第四步,2007年至今,王府井百货在规模扩张上兼顾北京和外埠市场。王府井百货从2007年开始在异地扩张的同时寻觅北京市场的机会。进入2010年,王府井百货在大钟寺国际广场和大兴火神庙国际商业中心的新店进入开业倒计时。至此,一直钟情外埠扩张的王府井百货十年后再次将目光转向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