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月薪千元普通工人25年资助300余名贫困生近40万元

郑书明和他资助的学生一起在家里吃饭 黔江文明办 供图

郑书明(左)为他资助的贫困学生刘远牧(中)支付生活费 新华社图


 他叫郑书明,曾是黔江区蓬东乡麻田坝水泥厂一个每月拿近千元工资的普通工人。他长期备受胃病、类风湿、皮肤病折磨,却不肯花钱住院,然而在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时,他却倾囊相助。25年来,他不断向贫困学生献出自己的爱心,陆续资助了300余名贫困学生,资助金额近40万元。2011年,他被评为重庆市第三届道德模范。
  缘起

  受托收留亲戚的小孩


  已经58岁的郑书明,曾在黔江区蓬东乡麻田坝水泥厂当抽水工。郑书明说,1986年,他的一位亲戚因外出打工,便委托他帮忙照顾一下孩子。当时,郑书明在水泥厂当抽水工,住在一间用木板和编织袋搭起的工棚里。想到工棚面积不到20平方米,住在农村老家的妻儿尚未能和自己团聚,郑书明有些犹豫。最终,他还是答应了下来,只因不忍心看到12岁的小孩没人照顾。
  小孩来到工棚和他一起住的第一天,郑书明就特地和孩子聊了一个多小时,了解了孩子的性格,喜欢吃的东西。相处一段时间后,郑书明觉得,照顾孩子并没有想象中困难,而且和孩子交流还很有乐趣。
  小孩刚住下不久,便和郑书明说起,班上有个同学,家住深山,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得打火把,走4个多小时的山路到学校。因为家里穷,这位同学中午一般都不吃饭,一直等到放学,晚上回家后才吃东西。
  缘分

  小工棚成了“爱心旅馆


  郑书明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他叮嘱孩子将这位同学带回工棚。在这位同学来到郑书明工棚的当晚,郑书明惊呆了——大冷的天,这位同学身穿一件单衣,脚上套着一双破旧的解放鞋,脸部被冻得开裂了。
  郑书明越看越难受,当晚他便外出给这位同学买来了价值38元的冬衣,还有一双新鞋。郑书明说,当时他每月的工资只有110元。而这笔开支,也成了他当年最大的一笔。
  从此,郑书明以工棚为阵地的“爱心旅馆”开张,专门接收贫困孩子,他们可以在这个爱心旅馆里,免费吃住。郑书明说,“爱心旅馆”开始后,他又收了4名家离学校很远的贫困生。就这样,这6个孩子一直在他的工棚里,住到小学毕业。送走这些孩子后,他又接收了另外9名贫困生。
  “‘爱心旅馆’人数最多时,有近20人。”郑书明粗略的算了一下,25年来,他这间小工棚先后安置和照顾了100多名贫困学生。缘续

  资助300余人花掉近40万


  1992年的一天,郑书明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遇见了一个哭泣的孩子。这个孩子叫张朝炳,因父亲早逝、家境贫寒,母亲要他退学。可张朝炳很想继续读书,于是难过得边走边哭。郑书明说,当时他看到后,心里酸酸的。于是,他亲自到了张朝炳的家中,对孩子母亲说:“孩子的学费由我负责,你还是让他上学吧。”就这样,张朝炳在郑书明的资助下,才回到校园,继续念书。
  “我小时家里穷,读书很少,现在看到这些孩子因贫困辍学,我很心痛。”从那时起,郑书明除在“爱心旅馆”收留学生,还开始大量资助贫困学生,为他们缴纳书学费、生活费,周末让学生去其住处食宿。
  1994年,他资助的一位学生考入高一级学校,但缴不起200多元的学费。郑书明家贫薪少,也无钱资助,并且身边能借的人都借过了。为给孩子筹集学费,他不得不走远亲访远友。那一天,他走了3个多小时山路,钱是借到了,但回家时却迷了路,竟然在荆棘中露宿一夜。
  25年来,除直接食宿“爱心旅馆”的学生外,他另外还资助学生200多人。郑书明算了算说,这些年他资助贫困孩子的经费和“爱心旅馆”的费用,加在一起接近40万元。
  背后的故事

  我付出了 并不需要回报


  郑书明告诉记者,他深知,如今的社会没有文化将无法立足。因为,他自己就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深知知识的重要性。所以,每当他看到有孩子因为家里贫困,上不了学后,他便会出手相助。“我付出了,并不需要回报。”
  门票捐了 一点也不可惜
  2010年10月,郑书明获得黔江区建区十周年“百名功臣”荣誉称号,受邀观看区庆大型明星演唱会。他居然把价值690元的晚会演出票变卖成了钱,全都给了学生。郑书明说,那场演唱会有韩国和中国台湾来的大明星,很多人都想去看。可他认为,一场演唱会看了只能饱眼福,看完后就完了。他将演唱会门票卖出去就不一样了,换成的钱,足足够一个贫困孩子大半个月的生活费。所以,郑书明觉得,没能看到从韩国、中国台湾来的大明星一点也不可惜。
  为了省钱 病重也不住院
  为省钱资助孩子们上学,郑书明曾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买过一件衣服,甚至一双袜子。他穿的要么是厂里发的劳保服,要么就是别人不要了,送给他的鞋子。他吃的一日三餐,经常只有一碗冷饭、几根咸菜、几个红苕。
  郑书明说,他在下岗之前,平均月工资只有900元左右,资助学生要用去600元,每月只能剩下300元左右。为了多筹钱,他每天一早就赶去河边抽水,一干就是一天,为的是能多拿两块钱加班费。有时,他也会花上几个小时帮矿上修磅秤,给资助的学生们挣点买肉钱。他还从来不嫌累,总是抱怨活儿太少。
  生活的重担,经济的拮据,压得郑书明有些力不从心,身体也被拖垮了。起初,他总是感到胃疼,后来,类风湿、皮肤病也相继缠身。他为了省钱,从来不去大医院看病,病情严重了,他才去村医疗站拿点药、打点针对付一下。如今,他的臀部已经僵硬,还留下密密麻麻的针眼,村医疗站的医生周明海都已不忍心再给他注射,还劝他去大医院住院治疗。郑书明拒绝了,他说自己没有那份闲钱。
  喜欢得奖 奖金可帮孩子
  如今,郑书明依旧住在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老屋里,两个红色的大木箱尤为显眼。打开带锁的木箱,你就能看到,里面装着满满一箱子的荣誉证书、奖章、奖杯和绶带。“这是我的全部家当。”郑书明很幽默地说。春节后,他将搬家,这个木箱将是他首先带走的东西。
  “1998年,我获得重庆‘九五立功奖章’;2000年,我被评为‘重庆市劳模’;2001年,我得到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我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感动武陵十大人物‘我是其中一个;今年,我又获得‘第三届重庆市道德模范’称号……”郑书明罗列着自己曾经获得的荣誉,非常高兴。他称:“我很喜欢得奖,因为得奖就有奖金。有了钱,我就可以拿去资助穷孩子们。”
  郑书明说,除了他这些年来的工资、积蓄、“外快”,以及慰问金,他还把这些年获得的十来万元奖金全部贴了进去。
  据悉,麻田坝水泥厂改制时,郑书明得到了30000元补偿费,加上1997年来所受各类表彰的奖金及慰问金,他全都拿来资助贫困学生。
  2004年,厂里停产3个月,郑书明每月只有300元特殊补助。为了孩子们的生活费,他到重庆主城打工。区工会知情后,担心长期受胃病、类风湿、皮肤病折磨的郑书明吃不消,硬是把他接了回来,还给了1000元的生活费。这笔钱,他转手就给了贫困的孩子们。2009年劳动节,区领导给他带去2000元慰问金,“5·12”大地震周年纪念,郑书明又全捐出去了。
下岗以后 重找工作助学
  “我付出了,并不需要回报。”郑书明说,他资助的学生有300余人,从没想过要他们回报什么。如今,有很多受他资助过的学生,他连名字和相貌都已经记不清,且已经多年没有任何联系。而他之所以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坚持了25年,他只希望困难孩子们能完成学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今,郑书明因企业改制,已经在去年10月成了一名下岗工人。虽然,他没有了工作,但他还在坚持资助一名初二学生。郑书明说,这个孩子家里非常困难,也很可怜。这个孩子的爸爸在外打工出事去世,妈妈因癌症动了手术在家休养,家里连一个像样的灶都没有。本来,这个孩子在上了初一上学期后就准备退学,他是在一次走亲戚时,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决定帮助这个孩子的。
  郑书明告诉记者,为了资助这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他准备重新找份工作。“要是赚的钱多,我还会多拿点钱出来,多资助几名贫困学生。”采访结束时,郑书明说着自己2012年的新年愿望。
  声音

  受助学生:

  “见面前以为他是大老板”


  罗雪莲是黔江的一名高中生。一年前,因家里非常贫困,刚考上高中的她吃饭、住宿都成问题。郑书明知道后,决定给予她资助。郑书明说,当他资助了该生一学期后,他还未见过这个孩子。
  后来,罗雪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见面之前,我一直以为资助我的郑伯伯是位大老板,因为我听说,除了每月给我300元的生活费外,他还要资助另外一名学生每月300块。”然而,当她见到穿着朴实的郑书明,且得知他仅是位月入近千元的普通工人时,她很是感动。
  罗雪莲还称,等自己长大找到工作了,领了第一个月工资后,一定要用来孝敬郑伯伯,请他吃顿好吃的。1月6日晚上,郑书明告诉记者,小罗的情况被区里知道后,已经有人从他的手中接过爱心接力棒,对小罗进行资助。
  市民反应:

  “坚持做一辈子好事,难”


  昨日,在渝北区财富大道2号财富A座7楼重庆百君律师事务所上班的贺先生了解到郑书明的事迹后表示,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但坚持做一辈子就太难。资助一个贫困生容易,资助几百个贫困生难。郑书明挣的钱不多,但他的举动,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渝北区加州城市花园附近上班的邱先生称,25年,300余名贫困学生,这只是一组简单的数字。但透过这组数字,看到了一个经济上并不富足,而精神上富裕的普通工人新形象;透过这组数字,看到了在物欲横飞的今天,人间的真情与人性的真善美;透过这组数字,看到了贫困学子的呼唤与辛酸;透过这组数字,看到了经济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希望与挑战。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