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媒体称七夕节遭商家“绑架” 网民热议真爱难寻


  8月22日,“中国情人节”七夕将至,在北京莱太花卉市场内,销售玫瑰花的摊位生意兴隆。图为一名顾客在选购玫瑰花。中新社发 富田 摄


  8月22日,中国传统情人节“七夕”前一天,安徽合肥一商家为情侣制作别致的卡通相框,留下美好回忆。中新社发 张娅子 摄
  “百货七夕狂送千万礼券”“浓情七夕,清库促销”“七夕浪漫双人套餐”……
  中国传统节日“七夕”来临,敏锐的商家们摩拳擦掌,争夺“爱情”市场的商战上演。很多人感叹,牛郎、织女被商家“绑架”了,“七夕”节被淹没在铜臭味中,冲淡了节日本身对爱情美满和婚姻幸福追求的寓意。
  谁制造了“中国情人节”?
  “七夕”节期间,记者走访了杭州的商业圈,发现杭州大部分商场在节日的一周前就开始“布阵”,珠宝、手表、巧克力、服装、化妆品等能沾上爱情元素的商品都被摆在了显眼的位置,促销力度明显大了许多。家具广场、房产公司、汽车4S店纷纷打出了“爱的标语”,吸引消费者。不但实体商场动作频繁,各大网上商城也纷纷推出“七夕”活动。
  “‘七夕’被叫做中国情人节,其实很大程度是商家炒作出来的,一个‘2.14’西方情人节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营销需求。”中国红娘网总经理罗仙林说,“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一直都不是“流行节日”;在“七夕”节恋人或夫妻间互赠礼品是最近10年的事情。
  国内民俗专家吕洪年介绍,七月初七最初并非是纪念爱情的节日,古代年轻女性在这个日子不是去相亲,也不是歌颂爱情,而是向神灵乞求赐自己一双巧手好在未来嫁人后成为称职的妻子。“是商家利用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扭曲了这个节日的本来含义。”罗仙林说。
  也有婚恋专家认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说明大家对美好爱情的期盼,“七夕”节成为中国情人节无可厚非,但是节日过于商业化并不利于正确婚恋观的树立和传播。
  “爱情不是送礼,‘牛郎、织女’成为商业代言人只能扭曲老百姓对于爱情的认识。”婚恋专家严山说。
  当相亲也充满了“植入广告”
  相亲,是很多“剩男”“剩女”在“七夕”节的“规定动作”。然而怀着憧憬去相亲的大龄男女却频频成为商家的“猎物”。
  XX汽车品牌七夕相亲会、XX商场七夕交友派对、XX房产万人相亲会……每年“七夕”节,总有各种商业机构打着“七夕”的幌子策划着五花八门的相亲会。
  不少人对一些机构组织的相亲会提出质疑:“对外宣传是万人相亲会,其实到场的最多只有一千人,这不是欺骗人吗?”而更多的相亲者表示无奈,品牌相亲会商业气息过于浓重,一场相亲会下来,真正服务于交友环节的内容少之又少,相反的,商家广告植入、产品推介等环节充斥着整场相亲会。
  据了解,不少“七夕”相亲会由商家自行组织,缺少相亲环节的专业指导,显得比较杂乱,相亲的成功率不高。此外,过于浓重的商业植入也引起了相亲者的反感。为此,不少相亲者呼吁,应当提高相亲会组织者的门槛,让有相亲意愿的人能真正得到帮助,而不是让他们为这场“七夕”商战埋单。
  网民、专家齐呼吁:还“七夕”纯真
  很多网民认为,“七夕”噱头过多,到处都是披着爱情外衣的商业化交易,使得真正憧憬爱情的人却无处可去。过多商业因素的渗入,无疑让传统节日的内涵有所偏离。婚恋专家也呼吁,“七夕”节应该唤起人们对爱情美满和婚姻幸福的期盼,而不是让大家沉浸于商业消费中。
  “买一颗价值万元的钻石,却没有一颗钻石般纯洁的心又有什么用呢?我们的七夕节,被玷污了。”名为“大脚丫”的网民说。
  “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传递的是爱人之间的‘不离不弃’‘忠贞不渝’,旨在推崇婚姻爱情的美满。我们现在过‘七夕’节应该更多突出其传统意义。”罗仙林说。
  “爱情是神圣的,不该被过度娱乐和商业化,这需要所有人的守护。”严山说。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