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脚踏大地 仰望星空:80后的文化创业梦


  新河浦五大名园之一——逵园,变身80后创业的艺术馆。

  南方日报记者 李培 见习记者 杨逸 实习生 吴琪晖

  “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这是鲁迅的人生观,也曾经启发了几代青年人的人生选择。近段时间,因赵宝刚“青春三部曲”完结篇、电视剧《北京青年》的热播,“80后重走Q青春路”的话题开始在网络上热议:身处高压力、强竞争的社会,当代中国青年一代还有勇气放手一搏追逐理想吗?

  面对当下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以及虚无主义思潮的冲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显得剑拔弩张。面对更有挑战性的工作,更多的中国青年倾向于求稳图安定,每年成千上万的“公考”大军可见一斑。理想,似乎都成了一个有点奢侈的词语。

  面对步入社会的80后们,当代著名学者钱理群曾用两句话告诫青年人:“脚踏大地,仰望星空”。他提醒青年朋友,今天的中国不能没有梦,告诉青年朋友怎样唤醒内心的光明,活出生命的庄严与诗意。

  而南方日报记者近日寻访到一群怀揣文化创业梦想的广东80后,他们为理想付出艰辛,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路。

  海归青年广州办当代艺廊

  梦想者:黄轶群、云子威、方昕、刘嘉岱 梦想地点:广州

  午后的广州新河浦,时光凝滞般缓缓流淌。假如你足够耐心、足够幸运,你可能会发现并走入逵园。因几个80后年轻人,这栋刚刚度过90岁生日的历史建筑青春焕发——8个月前,它摇身一变,成了当代艺术画廊。

  推开铁门,院内的翠竹、蒲葵优雅别致。步入屋内,被精心打磨锃亮的木扶梯、静静伫立的壁炉、斑驳古雅的拼花地砖,都讲述着这栋古老建筑不平凡的身世。它是广州新河浦的五大名园之一,也是发现中共三大会址的重要线索。而今,它成了当代艺术的展场,成了路人可以进来歇脚的画廊。

  为圆梦不惜辞掉工作

  黄轶群、云子威、方昕、刘嘉岱,4个在广州东山长大的80后,4个国外留学归来的文艺青年。去年,为了圆当年开艺术画廊的梦想,重新再走到一起。

  “开一个艺术画廊,是我们几个高中时的梦想。”9年前读高一的时候,4个人中竟有2个人在日记里写下了这个梦想。但这个梦想却因为高中毕业,他们就读不同的大学而搁置:黄轶群到英国读会展设计,方昕去伦敦大学读传媒,云子威和刘嘉岱到美国读商科。

  即便大家各奔东西,但似乎办画廊的梦想却从未放弃。“在英国的时候我喜欢逛画廊,但我发现,除了大英博物馆这样的顶级艺术殿堂外,星罗棋布的画廊、博物馆就散落在伦敦的居住区。我当时想,广州也该有这样的画廊!”黄轶群带着这个愿望回国了。

  起初回国的黄轶群有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在上海做会展设计。但在去年,他突然萌生念头要辞职回广州办画廊。他拨通了4个儿时伙伴的电话,没想到大家不约而同地表示支持。

  “我当时想了很多,真正要过有意义的人生,起码趁年轻要试一试。”黄轶群说。他自告奋勇成为新画廊的“全职”艺术总监,另外3个伙伴虽然没有辞去工作,但都鼎力支持。

  “我考察了北京和上海的艺术画廊,发现他们非常活跃,但在广州,越来越多的本土当代艺术家却缺少好的画廊平台。我认为,回广州开画廊有较大的事业空间。”当然,4个年轻人也做好了最坏打算,“心里做好了血本无归的打算”。

  选址逵园播种“生活中的艺术”

  4个年轻人不光怀揣梦想,也有冷静的思考。

  在为画廊选址上,他们花了不少脑筋。拍板逵园之前,他们为选址先后在二沙岛、小洲村、太古汇、红专厂等广州艺术聚落转了好几圈。“最后我们决定回避这些艺术区,因为它们远离大众生活,而我们坚持要做的是‘生活中的艺术’。”黄轶群说,4个年轻人的共识是,自己的画廊既不带“门槛”,也不“圈子化”,甚至“不拒绝进来歇脚的人”。

  在一个偶然机会,黄轶群找到了逵园,辗转找到了逵园侨居海外的主人。“对方是个老奶奶,一听说有人要租用逵园,当即拒绝。后来她听说是几个年轻人要开画廊,才慢慢被我们说动。”

  面对这座东山著名侨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逵园要被改建画廊的消息也牵动了附近不少居民关注。但4个留学回来的年轻人却让他们刮目相看,他们不仅投入了一笔不菲的装修费,还严守“修旧如旧”的原则,逵园的地砖坏了,他们专门跑去佛山陶艺厂烧造一模一样的地砖。

  “老房子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我们进驻后最大程度保留了它的原貌,许多钱花在了老建筑维修看不见的地方。”黄轶群坦言。此外,4个年轻人还用当代艺术装点逵园,他们请来纤维艺术家丁敏,为三层老式扶梯的空间“量身定做”了三件材质各异的壁画。一楼对开玻璃幕墙设计成“水族馆”,客人穿过在墙体中游弋的木雕鱼儿,攀上年代久远的木扶梯……当代艺术的元素激活了逵园的历史氛围。

  崭新的逵园于今年1月1日免费对外界开放。重新开放的当天,作为留念,4个年轻人在逵园的花圃里撒下了几粒种子,“我们希望逵园艺术馆也能像种子一样,在市民中生根发芽”。随后,逵园大门敞开,不仅迎来了懂艺术的观众,也接纳了刚买完菜的老奶奶,等来了中午放学的学生……

  逵园要做广州的市民画廊

  让4个年轻人意外的是,逵园的魅力在发酵,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短短8个月,逵园已经举办了6个艺术展,其中以广州本土的新锐当代艺术家为主。随着在市民中的影响力升温,逵园开始成为一个广州活跃的文化新据点。著名舞台剧导演赖声川特意把《宝岛一村》广州巡演的发布会选在了这里;香港电影《形影不离》来逵园取经,吴彦祖就在画廊外的围墙上拍摄镜头;毛泽东摄影师吕厚民的摄影展也选在了逵园……

  如今,黄轶群又找到连州摄影节的总策展人段煜婷做艺术顾问。段煜婷帮他们把逵园一楼展厅稍作改造,变成了专业展厅。“可以说,逵园现在拥有广州目前画廊里最好的展厅。不少国外艺术家想到广州展览,但他们对展厅很挑剔,我现在就可以介绍他们来逵园。” 段煜婷说,在法国,代理吴冠中、赵无极的画廊还没有逵园大,“广州太需要逵园这样的画廊了”。

  如今,4个年轻人在逵园里逐渐形成了各自分工。黄轶群是艺术总监,云子威负责财务运营,方昕和刘嘉岱负责策划推广。黄轶群对逵园未来的设想逐渐明晰:一方面,推出更多本土当代艺术家,免费为他们提供展览场地,为他们策展、宣传;另一方面,也举办一些国内外著名艺术家的个展。

  “逵园并不是要做多高端的艺术机构,我们的定位仍然是市民大众,我们希望逵园所推出的艺术家作品能为市民、白领能买得起。”黄轶群说。他希望像自己这样70后、80后的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能在逵园找到他们喜欢的艺术品。

  南方日报:如何看待梦想与现实的关系?

  黄轶群:要有敢做梦的勇气,连梦都不敢梦,如何过得更好?当然,理想一定要建立在有可能的基础上,不能过于脱离实际。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心态。

  南方日报:如何看待你所选择的文化创业地点?

  黄轶群:近两年在文化创意方面广东还是有很大成绩,广东作为文化企业孵化的地点还是很有可能的,因为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一代的人会关注本土文化。

  南方日报:未来五年设想?

  黄轶群:未来五年,希望将逵园艺术馆推动当代艺术和大众艺术的理念一步步实现,举办更多好的展览,使大众意识到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不只是专业人士或有钱人才能接触的,每个人都可以欣赏艺术、拥有艺术。

  十年为文化理想彩排

  梦想者:张进步 梦想地点:北京

  和大部分的80后一样,大学时张进步对自己的人生要走怎样一条路并不明确,只是隐隐约约的知道自己肯定是与文学打交道了。

  张进步最开始的身份是一个诗人,出版了自己的诗集《再安静一些》。2001年,张进步自考进入西北大学新闻系读书,认识了一些诗歌界的朋友,如伊沙、阿斐、沈浩波、欧亚和李傻傻,还一起组办了一个诗社“五角星”。

  但短短一年后,张进步决定休学,到社会上打拼。

  2003年,张进步来到广州,在著名诗人杨克曾推荐下去一家老年杂志《秋光》工作,由于缺乏激情很快辞职。后来到广州的奇幻杂志工作,成为国内第一代奇幻文学编辑。

  毕业后他一直寻找与文学有关的工作。十年间,在杂志社和图书出版之间不断的转换,从西安、武汉、广州到成都、北京,他几乎转了大半个中国,换了不下8个工作,但都是围绕编辑和出版为主题。最终,张进步瞄准了图书出版业。

  2009年,张进步的机会来了,广东永正书店的老板刘森到北京准备创办书店的出版公司,张进步凭着自己近十年在编辑和出版行业的充足经验和热情写出了一份策划,被应聘到永正图书负责出版。

  在永正的3年,是张进步得到最多的3年。他说:“在永正时,整个公司的运作基本上就是我在操盘,从政策、运营流程、策划、编辑到印刷,都是我在负责。这3年,相当于是我在为创办自己的出版公司做积累。”

  经过近十年的磨砺,张进步的理想逐渐清晰,他要做一个自己的图书出版品牌。“它不必很大,是一个小众的精英品牌,能传达自己的想法,带有个人的温度和烙印,为真正追求文化品位、生活品位和品质的人服务,为真正追求精神层次享受的人服务。”

  2012年,张进步觉得时机已成熟时,他毅然决定辞职,公司老总为了挽留张进步,甚至提出可以分出公司的一部分股份给他,但张进步没有接受这个提议。3月份,他和另外两个朋友创办了自己的文化创意品牌沐文文化公司。

  “我不认为图书出版是一个大众的风景,我觉得如果我的图书公司一旦沦为大众的风景,它便会变得非常生硬。”张进步不想把公司做成一个大众的流水线似的模式。

  张进步说,“沐文”是英文单词月亮“Moon”的音译。“因为我非常喜欢月亮,我觉得月亮的清辉比太阳更有魅力,它低调清澈却更有诗意,更柔和温暖,更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张进步觉得,这个命名传达了他的初衷:它代表着文艺的光辉,像月亮的清辉一样沐浴着接触它的人。

  图书公司是依托,支撑张进步的仍然是一份文化梦想。“我渴望在当代人匆忙乏味的生活中,用图书传达一些温情,用人文的力量,调节他们的焦虑。”现在张进步正在打造一个旅行书系——“地球旅馆”,推出了两本书《趁活着,去旅行》和《如果在巴黎,一个旅人》,为了给国内正在为生存奋斗的年轻人一点遥远的生活想象,他物色国外留学的留学生、驻外记者撰写完成。

  南方日报:如何看待梦想与现实的关系?

  张进步:理想一定要基于现实,但不一定要屈从于现实。与我同时代的年轻人,有什么理想都是应该的。这是最独特的一个时代,最好最坏,无限可能。但要沉得住气,积累资本,光靠一腔热血理想可能会在现实中夭折。

  南方日报:如何看待你所选择的文化创业地点?

  张进步:我不觉得一个地方天生的就适合做文化创意产业。北京在资源和人文氛围方面有很大优势,广东的文化氛围和开明政策都是优势。

  一次偶然机会

  成了畅销书作家

  梦想者:覃彪喜 梦想地点:深圳

  生于1980年的覃彪喜,2002年在中南大学毕业后,起初在长沙的一所大专院校教书。然而,考虑到发展空间有限,他放弃舒适的大学教师生活,来到深圳打工。在从事过房地产公司的策划师、外资IT企业的网络编辑和项目经理等职务后,他萌生了自主创业的念头。2005年9月,几名好友共同筹备100多万元资金注册了一家公司,覃彪喜当上了董事长。

  说到覃彪喜如何走进文化教育行业,这都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2004年初,覃彪喜的表弟从一所专科学校毕业,来到深圳找工作处处碰壁,覃彪喜结合自己的经验,指导表弟如何应对求职与工作中的种种问题,结果表弟顺利找到月薪近万元的工作,覃彪喜也发现了自己的才华。经过大半年的努力,覃彪喜完成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并于2005年底出版,该书面世就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不足一年便重印了6次。

  借着出书的契机,全国不少大专院校都纷纷邀请覃彪喜作讲座,而各大媒体也对他进行了专访。覃彪喜也在有意无意间,涉足了教育培训这一行业。

  因《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本书的畅销,覃彪喜创办了自己的文化公司,尽管主营业务多元,但这几年无论多忙,他始终坚持到各地大学做演讲,坚持为大学生做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讲座。

  回顾创业之路,覃彪喜说,压力和风险出乎他的预料。在草创的头几年,家庭、租金、工资等排山倒海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覃彪喜,有时甚至到了整晚整晚地失眠的地步。“在那一刻,也会想到我的选择是不是错了。”覃彪喜坦言。然而,苦苦坚持了几年以后,他发现自己挺过来了。

  正因为自己在创业路上的辛酸,覃彪喜认为自己必须坚持的是不断到大学里给年轻的学弟学妹们讲座,给他们日后的人生选择多一点指引。覃彪喜认为,现在年轻人创业的最大问题,就是好高骛远,不够脚踏实地。许多年轻人还没有毕业,甚至刚走进校门,就开始问家人借钱创业,他认为这是揠苗助长。“本来随着经历的增长,做到了一定的阶段才出来创业,那时可能会水到渠成,但是过早的创业很容易失败。”

  “准备就业的大学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覃彪喜在从事培训工作中,观察到很多毕业生不是拼命钻进央企、就是考公务员,至少也得进入事业单位,去了200人以下的民营企业,就会觉得受不了。“他们理想和现实之间脱钩得太远,两者之间的落差非常大。这样他们毕业以后,会觉得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覃彪喜从自己的经验来看,认为年轻人还是要更慎重一些:“我跟在校大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好读书,才是最好的创业。”

  南方日报:如何看待梦想与现实的关系?

  覃彪喜:理想要关照现实。很多想法在创业以后都会发生改变。我原来将很多问题想得太简单了,但自己不碰一下壁,别人的话也听不进去。

  南方日报:未来五年设想?

  覃彪喜:我不会抓着一个五年计划墨守成规,更多考虑的是自己手头上的项目是否符合未来的趋势。如果将来找到一个更有前途的新项目的话,我也会主动寻求转变。从零开始也没什么大不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