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芦山农家小院成了“记者之家”
[打印本页]
作者:
xiaojia
时间:
2013-5-15 11:49
标题:
芦山农家小院成了“记者之家”
沿着芦山县城往雅安方向步行不到20分钟,便可以看到公路左侧民房间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巷口墙壁上用毛笔勾出几个大字——“四川省军区新闻中心”。
这是一幢普通民居,在芦山“4·20”强烈地震发生后,这里成了临时“记者之家”,最多一天收留了130余名各地记者。在房主纪洪文一家热心帮助下,一篇篇来自震中的灾情报道,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3本留言簿
写满记者祝福感激
昨日中午,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进这个简朴静谧的小院。墙壁上挂满书法作品,字都写在拆分的纸箱纸板上,苍劲有力。内容很多是摘抄记者留下的祝福、感谢话语。
彭勇从卧室里拿出3本日记软抄,每本软抄上,是各地记者写下的对灾区的寄语和对房主的感激话语。留言的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国内众多电视台、广播电台和报社、网站的记者。
受灾相对轻
家临时成新闻中心
地震发生时,纪洪文和妻子正在地里劳作,强震过后,他家的3层小楼已无法住人,唯一能够容身的地方是离家不到3分钟的女儿的家。
地震当晚10点,解放军新闻中心首批40人到达芦山后,无意中发现了这个不起眼的小院,就向正在搭帐篷的纪洪文征询能否作为临时办公地点,待第二天找到新地方后再转移。
朴实的纪洪文二话没说,将对方请进屋里。看着他们风尘仆仆的样子,他冒着大雨在县城足足找了1个小时,好不容易借到3把挂面。
记者闻讯来
最多一天有130人
随后,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云集芦山。只要有记者找上门来,纪洪文都二话不说将他们请进院子。房间不够,就打地铺,而他家九口人却挤在外面不到12平米的帐篷里。
4月21日-25日,前往纪洪文家新闻中心发稿的记者达到了顶峰,最多一天有130多人。如此多的人住在家里,纪洪文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众人的吃饭问题。道路不通,他就动员受灾不严重的天全的亲戚,骑摩托车绕行近30公里山路送来食物。
临走时,记者们握着纪洪文的手异口同声,“纪先生的家是给予我们最好安置的‘记者之家’,我们以后还会回来,看望纪先生和他家人,继续宣传报道芦山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纪洪文说:“我快60岁了,汶川地震时我有心无力,只能用捐钱来表达我的爱心。现在虽然我受灾了,但这些记者第一时间来灾区报道,他们都像我的孩子。”
欢迎光临 商家论坛 (http://3puok.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