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广州多处桥底浇注水泥锥事件调查

在广州白云区一处高架桥下布满水泥锥(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新华网广州7月5日专电题:桥底浇注水泥锥为防流浪汉,是管理需要还是粗暴驱赶?——广州多处桥底浇注水泥锥事件调查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黄浩苑、陈冀
  广州多处桥底浇注水泥锥为防流浪汉的图文被网民微博曝光后引发热议,一些网民认为这是出于社会治安的管理需要,情有可原;另外一些网民则认为这是一个城市对流浪汉粗暴冷酷的驱赶,缺乏宽容和同情心。记者调查发现,在对此事件的热议中,对城市流浪人员如何进行科学人性的疏导和管理值得深思。

水泥尖上的城市刺伤了谁?


  近日,有网民在微博上贴出图文,指出广州市白云区、天河区等多处天桥、高架桥桥底浇注水泥锥,并猜测水泥锥的用途是相关部门为防止流浪者在桥下住宿而设置的。此贴当天下午就有超过7万条转载及1万条评论。
  水泥尖的用途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猜测,而对流浪者的管理问题也成为网民议论的焦点。反对者认为,水泥尖粗暴地剥夺了无家可归者的栖身之所,暴露了城市对弱者缺乏同情心和包容心。
  网民“印巴王妃”说,底层人民应该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而不是驱除或者远离。网民“如同向日葵”认为,水泥锥真伤人心。流浪汉也是城市的一员,他们没有地方可去,不然谁会住天桥下!只要遵纪守法,就应该给他们一个容身的场所和最起码的尊严。
  同时,网民们认为,如果建设水泥锥的目的是用于驱赶流浪人员,维护市容市貌的话,那么建设水泥锥的资金完全应转入对流浪人员实施的主动救助上,而非采取如此“冷暴力”的措施。
  网民“天蝎黄世旭”“空空”等认为,政府有钱在桥下建尖锥,无钱在救助流浪者上有作为,这是不合理的事情。这些水泥锥既浪费了纳税人钱财,又侵占了公共资源。并且,既然桥底作为公共资源,流浪者使用也是合乎情理的。
  但是,也有网民认为,水泥锥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不仅维护了市容市貌,并且扫除了一些安全隐患。网民“薇荧”“cMan ”认为,广州有收容所,流浪汉为什么不去收容所呢?流浪汉睡在桥底,确实问题很多。并且,水泥锥有可能真是用来阻止掉头车、违章停车或者横穿马路等影响交通安全及公共安全等行为的。

水泥锥确为防范流浪者栖居而建


  记者实地调查,看到正如网贴所指,部分高架桥下浇注了成片金字塔形状的水泥锥。水泥锥的设计类似于战时用于阻碍坦克的“坦克锥”,锥底部分与地面筑实,锥头高出地面七八厘米,有部分水泥锥已经损坏。
  这些水泥锥究竟是何时何人所建,其目的又是为何?网民们将城管委、建委、交委、高速公路管理局等有关部门一一探寻,却发现水泥锥无人“认领”,这些林立于城市道路桥梁之下的尖齿竟成了无主之物。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相关部门,从城管到交通到建设等多个部门一一求证,最后发现这些水泥锥是原来的广州市市政园林局建设的,但在2009年大部制改革中,市政园林局已经被撤并,所以这些水泥锥变成了无主之物。
  据广州市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水泥锥在建立之初,确实是为了防止流浪人员栖居桥底,维护市容市貌。近年来,由于部门撤并,这些水泥锥的建设时间一时难以确定,管理也出现了真空。现在已不再新建这样的设施,并且也对部分水泥锥进行了整改,以绿化带取代。这些水泥锥下一步可能被逐渐清理。
  广州市民林静告诉记者,这种水泥锥早在她小时候就看到过。“我倒是觉得应该给一座城市更多的宽容与理解。一座城市的管理理念是不断进步发展的,当年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是落后甚至是粗暴的,有其历史局限性,我们应该看到城市管理理念更多积极的变迁。”林静说。

让无家可归者有容身之地


  不可否认,林立的水泥锥在建设之初确实是为了防止流浪人员栖居,维护市容市貌整洁之用。这的确剥夺了一部分人的权益,这种粗放的管理政策伤害了流浪者的内心情感。但是,从客观上分析,在批判其管理手段的同时,必须要看到管理思路的某些合理性。专家们认为,天桥下确实不应成为居住之所,但在驱赶的同时,有关部门应积极有为地实施救助,不能让其成为社会治理的短板,引发社会对政策的误解。
  广州市广信律师事务所律师孙俊杰认为,从扫除治安隐患的角度出发,清除桥底的死角是正确的。事实上,栖居桥底的流浪者中,除丧失劳动能力的外,相当部分是流窜犯案的在逃人员及职业行乞者。这部分人若长期窝藏在桥底的无管理状态当中,可能增加社会的不安全隐患。因此,清除桥底栖居行为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专家指出,清理桥底栖居行为需要合理的安置,而不是放任不管及驱赶流浪人员。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蔡立辉认为,当务之急是研究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制度,分类管理流浪人员。对有劳动能力的,应引导帮助其正常就业;对失去劳动能力的,应实施积极救助。同时,寻找安置的过渡场所,让无家可归者有容身之所。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