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城市而言,火车站既是“面子”,更是关系群众出行大事的“里子”。长久以来,不断有市民反映福州火车站交通秩序混乱,旅客打的难、行路难。
记者日前多次到福州火车站实地察访,目击了非法客运猖獗,亲历了交通乱象丛生,也切身感受了旅客出行的辛苦。
“黑出租”盘踞停车场
“地下停车场里面乌烟瘴气,连呼吸都困难,老半天也打不到车。作为一个福建人,我都觉得脸上无光。”谈起在福州火车站多次痛苦的打车经历,在外省经商的吴必成不由得激动起来。
几天前晚上9时30分左右,记者来到福州火车站地下层的旅客出站口,大批旅客正鱼贯而出。前走右拐,就是火车站的地下停车场,这是专供私家车和出租车上下客的地方。
新建的福州火车站于2004年投入使用,站房大楼并不比同类城市逊色。但一走进地下停车场,眼前的场面还是让人难以置信。这里更像个地下室,几乎没有任何装饰,管道、钢管密密麻麻地横亘于屋顶。最低的地方仅2米多,举手可及屋顶。适逢大批旅客涌入候车,里面的空气十分沉闷。
在出租车上客点,近十个操福州本地话的年轻人大声吆喝着拉客,但令人奇怪的是,他们身边并没看到出租车。原来这些都是私家车从事非法营运,而且只拉路途较远的客人,一次要价30元到50元。一位旅客提出要“打表计费”,其中一人阴阳怪气地说道“打表会打死人的”,同伙随即哄笑了起来。
一名穿制服的管理人员就端坐在一旁,墙壁上还贴着“运政提示拒载请拨打电话”的告示。大约10分钟时间内,只有2辆出租车来到这里,排队的旅客渐失耐心,一个个拖着沉重的行李走出了地下停车场。
一边是大批等车的乘客,一边却少有出租车到地下车场载客,原因何在?
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地下停车场被“黑出租”占据,秩序很乱,不仅耽误时间,还要多付一元的停车费。而“黑出租”蒙一个算一个,一车拼够三人,跑一趟就有约百元的收入,比合法的出租好挣多了。
“不是恰好送客人到这里,很多司机都不愿到火车站拉活。”一位出租车司机说,“别的城市火车站都是定点上客、按序等车,福州为什么就做不到呢?”
站前路成拉客路
福州火车站广场前的站前路,是仅有四车道的交通要道,除了出租车和私家车,多路公交车也要经此进入公交站场。路边的一块告示牌上写着“警方提示,站前路严禁停车”,但出租车、摩托车,甚至还有长途客运,不时在这里争相拉客,加剧了交通的混乱。
“石狮、晋江、莆田……”从地下通道经阶梯走出地面广场,旅客迎面遭遇的是一个个挥舞着招牌的长途客运从业者。晚间10时许,记者不时见到开往石狮、莆田方向的多辆长途客车,在站前路一带“游走”,等待下火车的旅客上车。
虽然在200米外就有福州市最大的长途汽车客运站福州北站,但在站前路边还有两家小型客运站,无疑加剧了站前路的拥堵。
福州市从2010年开始在主城区“禁摩”,但福州火车站一带,似乎在这条禁令之外。记者在火车站周边多处看到,摩托车三五成群扎堆拉客,整个火车站附近的摩托车在百辆左右。
在站前路与公交站入口交叉处,“严禁停车”的牌子就在不远处,但一辆辆出租车还是停下来招呼客人。有的甚至一边缓慢行驶,一边与乘客讨价还价。但司机一般只拉路途远的客人。一名拖着拉杆箱的男旅客要去新店,因路途较近连拦两部出租车都遭到拒载。
记者走入地下停车场出租车上下客处,等车的队伍有十米来长。在大约10分钟的时间内,驶入的出租车仅有8辆,久等的旅客见候车无望,只好选择步行到广场一侧的公交站乘公交车。
由于出站口位于地下层,周边建有多处上下通道,旅客均需经阶梯上下。虽然多个上下通道都装设有自动扶梯,但记者几次走访发现没有一部运行,不少旅客拖着沉重的行李,沿着阶梯艰难步行而上。在一处阶梯的出口处,污水流满了一地。
车场拥挤不堪 商场经营惨淡
2009年福州火车站开通动车组,目前每天都有几十趟发往上海、浙江以及本省厦门方向的动车,今年春运期间日发送旅客量更是高达9万人。激增的客流让福州火车站的现有空间显得十分拥挤。但在地下出口层,一边是空间狭小、环境欠佳的地下停车场,一边却是近百家店面占据了不小的地盘。
地下站场的商业经营区设有电玩区、服饰区、鞋区、美食区、精品区,记者粗略数了一下,店铺数量在百家左右。记者在地下商场走了一圈发现,不少店铺早已关门歇业,多间商铺还贴上了“转让”的广告,尚在经营的商家也诉苦生意难做。
一家服装店老板告诉记者,她的店铺面积20平方米,加上公摊面积,以及水电物业等费用,一个月的租金要4000元,能保本就算不错了。看到记者询问店铺,邻近的几家店铺的老板都向记者推销起来,希望将店铺转租出去。
走出地下场站越过站前路,这里还有一个更大规模的“火车站商贸城”,里面的经营内容和商铺档次与火车站地下商场并无二致。
“火车站地下一层人多空间小,旅客一多连呼吸都觉得闷,一下车就想快点离开,有谁愿意在这里购物呢?”一位女旅客说。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林永健说:“火车速度越来越快,站房建设越来越气派,但群众的不满依然不少。城市发展不仅要抓硬件,更要抓软件,‘软件不硬’的问题,值得城市管理者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