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ww.3puok.com 2010-05-06 12:02:13
- 如果要评选2004年末2005年初中国饰材流通领域的焦点人物及焦点企业,张宏伟及东方家园的排名无疑将在前列。
一直高擎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大旗的张宏伟正在谋求引进外商作战略合作伙伴。2005年初,在与百安居合作的谈判搁浅后,东方家园与世界饰材巨头HomeDe-pot的合作谈判仍在进行着搏奕及角力。
实际上,张宏伟引入外资有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原因,也有饰材超市目前面临发展瓶颈的压力。而东方家园的这一转变,也可以看作是当今中国饰材超市在困境中求发展的一个缩影。
外压:流通业开放与外资的大举“入侵”
2004年12月11日,可以说是中国零售业的分水岭。
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国内批发和流通业不迟于2003年12月11日允许外方控股;不迟于2004年12月11日允许外方独资。我国商业领域的过渡期已于2004年12月11日结束,对外资商业企业的准入基本取消地域、股权和数量的限制。这给我国流通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是,“我们正在等待这一天。”法国欧尚中国公司总部的一位高层则如是直言,因为,这几乎是所有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商盼望到来的日子。在地域、股份等限制条件完全消失之后,现有的国有、民营、外资三足鼎立的格局在大规模并构之后面临着分崩离析。
外资商业企业得以进入中国,源于从1992年开始进行的零售业对外开放试点。但是,时至2001年7月,我国对外资零售企业开放速度远远超过了当初的承诺。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对外方实行“超国民待遇”。原国家经贸委曾先后印发了《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多份关于零售业的规范性文件,但真正按照这个意图去做的只有北京、深圳等少数城市。
当时,张宏伟和北京物美集团董事长张文中打着“民族商业的旗号”,为限制流通业的“对外资过度开放”奔走呼吁。他认为,“中国幼稚的零售企业根本没来得及在保护期内强身健体,而过渡期一过,外资零售企业在已经完成高端布局的情况下更会大挥收购镰刀”。张宏伟指出,零售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主权,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都不能把零售业让外国企业占垄断地位。张宏伟于是提出了“如何维护国内经济安全”的新课题。同时张宏伟们希望“政府对那些走得太快的外资大店有所限制”。
但是,市场的问题最终还要靠市场来解决。包括晁钢令、冯军以及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姜明、上海市经济委员会秘书长朱成钢在内的多位专家学者都表示,企业之间的竞争应该是市场行为,如果靠政府的法规进行干预不仅不合理,效果也不会尽如人意。在日本,当地政府也曾经制订、出台过类似的“大店法”,但最后还是因为效果不好取消了。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咨询部主任冯军坦言,外资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乃至对我国相关政策法规的关注程度与理解程度,都超出了许多国内同行。
内困:饰材超市遭遇发展瓶颈
饰材家居流通业是张宏伟领导的东方集团重点经营的核心产业。东方家园是上海证交所上市企业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OrientGroupInc.,简称东方集团)的子公司,是中国国内装饰材料行业最大的零售企业。按计划,到2006年公司全国连锁门店数量将超过100家,营业面积400万平方米以上,年销售额突破600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年销售额将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形成覆盖全国的饰材家居连锁经营网络体系。但是,时至2004年末,东方家园仅完成了22家门店的建设,要在一、两年内开满百家实属不易。另外,到目前为止,东方家园赢利的店屈指可数,一些门店至今仍然严重亏损。
分析人士认为,导致这一不利局面的,主要是东方集团的管理缺陷。有业内人士表示,东方家园早在东方集团战略调整前就已经定位为集团主攻方向之一,但其管理经验和经营策略还明显不能适应其迅速的发展步伐。另外,尽管不愿承认,东方集团的资金链危机还是使东方家园面临断奶的境地。东方家园母公司东方集团已连续三年营业利润下降,净利润从高峰期2000年的18439.5万元下降到2003年的11589万元,降幅高达37%,而在2004年上半年,公司主要利润仍只来源于民生银行和锦州港的投资收益,而在房地产、饰材流通及加工制造业上合并利润亏损2724万元。
需要指出的是,最初出现时被普遍看好的饰材超市经过几年的发展,已逐渐偏离国外饰材超市的发展轨道,成本优势无法体现;而原有的摊位制市场则加强了硬件及管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事实上,东方家园这样的本土建材超市也面临着市场的严峻考验。
中国建材流通协会会长李平指出,国外饰材超市的经销模式可以节省物流环节和劳动力成本,但在中国,一是由于饰材品牌众多及劳动力成本低,大多数饰材超市仍然使用了大量的导购人员,管理人员也相应增加,这与国外完全不同,这一环节增加了管理成本。二是如东方家园等饰材超市采用了买地自建房的商业地产模式,而大多数摊位制饰材市场只是租地,成本自然很小。三是饰材超市面临应售款的压力,容易造成拖欠供货商货款;而摊位制市场是招商制,完全不涉及这一环节。四是在目前的中国,家装大多由消费者自购饰材,集团消费不成规模,集团采购做不到,饰材超市缺乏竞争力;而摊位制市场就没有这个压力。
另外,摊位制市场在资金积累后大多改造硬件设施,与饰材超市完全可以分庭抗礼。此消彼长,东方家园也就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短期内完成资本积累。
对东方家园而言,供应链的问题可以说是目前发展的最大障碍。因为店的数量不够,规模不大,没有规模采购,也就不能降低进货成本。
引进外资:寻找市场破局
只要有钱,对张宏伟来说,似乎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这,或许可以解释张宏伟与外商合作的用心,也可以看出以东方家园为代表的内资饰材超市面临内外交困图存求发展的努力。
2004年底,张宏伟在成都透露:东方家园正准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但肯定不会放弃控股权。2005年初,在与百安居合作的谈判搁浅后,东方家园与世界饰材巨头HomeDe-pot的合作谈判仍在进行着搏奕及角力。
张宏伟认为,影响和决定大型连锁超市发展的因素中,除了周边商圈和地理位置的选择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土地和房产的建设成本及融资问题。他指出,现在外资500强企业入驻中国,带来国际先进的商业模式、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并有强大的国际投资银行的资本支持,还有方便有效、低成本的融资工具。张宏伟说:如果我们不健全资本市场体系,光靠自身的原始积累,发展肯定快不了。“中国流通业要在与他们的竞争中胜出,除了要提升自身运营和管理能力,还要快速扩张。规模对于流通业除了可以大幅降低成本,还可以快速形成具有公信力的品牌优势,占据重要的商圈位置和市场份额。”
目前,国内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几家饰材超市成了外资竞相追逐的目标。对外商而言,他们需要的是中国本土饰材市场已有的品牌、成熟的商业网络和良好的资本基础。在HomeDe-pot眼中,东方家园无论门店资源还是经营成熟度都是上上之选。按照HomeDe-pot公司董事长BobNardelli的中国战略,并购东方家园只是其中国战略的第一步。在完成并购之后,他们的主要精力将放在自己选点上。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目前在中国饰材超市店址的可选择空间依然很大,而兼并一个企业所带来的整合问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HomeDe-pot具有强大的资金实力。这一切都表明他们不会满足于只是并购东方家园,它极有可能在做好高级人员的储备之后,开始大范围的选址开店。
据悉,对待外资零售巨头蠢蠢欲动的收购意图,东方家园总裁张宏伟态度鲜明。他的一句名言是:“在控股的条件下,一切都可以谈。”当然首要考虑的会是拥有饰材超市丰富管理经验的外资。
如果引进HomeDe-pot为其合作伙伴,不仅可以缓解东方家园的资金压力,更可以改善东方家园的经营状况,并降低其在扩张过程中的风险。北京东方家园一位人士坦言:“在国际化时代,完全不与外资合作,未必就是民族企业。”
那么,张宏伟还能坚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吗?这就是中国饰材家居流通业的前景吗?我们将继续关注。
(中华建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