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铺论坛全新上线,访问地址:http://www.3puok.com/bbs/......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研究 >> 商业研究 >> 正文内容
  • 灿坤3c遇挫,问题出在哪里?
  • www.3puok.com 2010-04-26 13:35:53 
  •   开春以来,国美、永乐相继入驻厦门,本土电器卖场“老大”思文也加快了扩张脚步,厦门家电市场“三分天下”的态势在嘉禾商圈表露无遗。同样位于圈内、尚在装修的苏宁莲花店悄然独踞,亦有“严阵以待”之势。而一两公里之外的灿坤3c华商店却恍若处于战场外,曾经高举着“世界工厂,世界通路”大旗,以清一色“灿坤黄”冲击人们眼球的灿坤3c,就这样被悄悄地边缘化了。

      兴于制造 折于渠道

      在这场由国美、永乐、苏宁相继入厦引发的厦门家电市场大洗牌中,外来巨头攻城略地,本土企业思文电器毫无惧色,正面迎战,保住了自己的地盘。到是厦门灿坤3c店一家向隅,已被排挤出第一集团范围。记者调查发现,遭遇困局的不仅仅是厦门灿坤3c店,全国灿坤3c连锁店自去年以来整体陷入颓靡当中,内忧外患困扰着这家身兼制造商和销售商双重角色的企业。

      作为在厦门成长起来的知名小家电生产企业,灿坤一直是台资企业在厦门乃至全国运作成功的典范。1988年,台商吴灿坤投资90万美元在厦门成立了“厦门灿坤电器有限公司”,开业时员工只有82人,年营业额仅60万美元。随着国际市场对小家电需求的剧增,厦门灿坤飞速成长。1993年2月16日,其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厦门灿坤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并在当年发行4000万股B股,募集资金17760万港元,成为首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异地B股上市的公司,股票代码为“闽灿坤B”。

      在一片大好形势下,灿坤公司的创始人吴灿坤提出了“世界工厂,世界通路”的口号,宣称不仅要把公司建成小家电“世界工厂”(制造),而且要依托世界工厂,建成“世界通路”(零售终端)。2003年6月28日,闽灿坤正式宣布涉足3c流通领域,同日,闽灿坤在上海、厦门、漳州以及台北的六家3c店同步开业。与此同时,灿坤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宣称要在2004年将3c店面扩大到160家,计划到2009年时,全国分店总数达到1000家,年营业额达到250亿元人民币,“世界工厂”(制造)和“世界通路”(零售终端)分别实现收入125亿元。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灿坤在华南、华东两区的分店以每月4家的速度递增,并先后向西南、华北和东北地区扩张,其在全国的分店迅速膨胀到50余家。但好景不长,2004年5月18日,灿坤悄然关掉了石家庄中山店。紧接着,开业不足10个月的灿坤3c北京店,黯然退出中关村。这仅仅是一个开端,2004年9月,一场更大的关店风暴席卷了灿坤3c:短短一个月内,广州和佛山的3家门店陆续停业整顿,随后昆明、武汉、郑州、石家庄、南京、徐州和宁波等十几家店面相继关闭。灿坤3c陷入一段漫长的调整期。

      灿坤关店风暴在业界引起诸多传言,有人说这是灿坤扩张速度过快的必然结果,有人认为是灿坤3c模式在祖国大陆水土不服所致,还有人揣测灿坤资金链断裂,并指出这与企业创始人吴灿坤在台湾吃官司不无关系。

      官司缠身 内有隐忧

      2005年1月3日,因涉嫌违反台湾“证券交易法”,灿坤实业公司董事长吴灿坤被台湾高雄“地方法院”一审判处了18个月的有期徒刑。市场传言,为了打压竞争对手台湾顺发公司,吴灿坤曾示意属下用高价买入低价卖出的手段,令顺发股票非正常大幅下跌,导致该公司现金增资案胎死腹中。顺发公司愤而提起诉讼,吴灿坤一审被判有罪。消息一出,市场哗然,人们纷纷议论此事将给灿坤在祖国大陆的基业带来重大的打击,甚至将灿坤3c的频频关店与此相联系。

      灿坤公司迅速作出澄清,表示“目前灿坤公司的业务营运一切正常。公司将在收到判决书后依法提起上诉,而且由于台湾灿坤与闽灿坤是不同的独立法人机构,因此,B股上市公司的经营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而其在B股市场上的表现似乎也证实了这一说法,闽灿坤(200512)在去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大跌10%之后,新年的第一个交易日,也就是吴灿坤案有了定论之后,连续3天小幅反弹。看来市场对这一消息已提前消化,并没有全盘看空,对闽灿坤保持着谨慎的观察态度。

      但这场官司对灿坤公司的整体形象及对外融资必然产生巨大影响。据了解,一审判决在闽灿坤内部已引起骚动,鉴于对公司前途的忧虑,一些员工情绪不稳,个别高管干脆另谋高就。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灿坤资金链并未完全断裂,闽灿坤本身运营基本正常。吴灿坤官司对公司发展的影响是长期和隐性的,这之前祖国大陆灿坤3c店的大量关闭或许与此有间接联系,但核心问题还在于水土不服。

      3c模式 水土不服

      灿坤3c拓展之初,公司高层信心百倍,这主要源于3c模式在台湾取得的巨大成功。1991年,闽灿坤的母公司灿坤集团在台湾正式进军连锁业,先后与美国、日本的知名通路公司合作,至2002年就发展成为台湾3c通路连锁商场的领头羊,开设了130家连锁店,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新台币,会员达到180万人。

      但是如今看来,正是在台湾取得的成功经验将祖国大陆的灿坤3c带入了泥潭,全盘照搬直接导致3c模式水土不服。许多消费者都对灿坤的卖场布置提出了意见,因为其商品设置不是按品牌,而是按型号大小,商品导购员也很少。尽管这种全开架体验式的购物环境在台湾地区很受欢迎,但祖国大陆消费者更适应卖场设置品牌专柜的经营模式,供货商也习惯向卖场派驻促销员,消费者乐于接受“导购式”服务。

      此外,灿坤的会员制一直颇受争议。申请成为灿坤的会员需交75元人民币的费用,但会员并未享受到多少优惠,记者调查发现:所谓会员价格和国美等商家的商品价格相差无几,非会员价格则要高出一截。与国美、永乐、苏宁通过低价、特价来刺激消费者的营销方式相比,3c会员制标榜的“会员、技术服务、省钱”宗旨,首先在“省钱”这点上没有说服力。而“技术服务”方面也不尽人意,以厦门华商店为例,自开业以来,有关售后服务的投诉、会员优惠政策的质疑从未间断过。

      盲目扩张、战线过长也是灿坤在全国大范围关门的主要原因之一。灿坤所提出的“一个月开4家店”的计划过于仓促,以致选址不够慎重,尤其是人员储备及培训根本跟不上。为此,灿坤匆忙从台湾地区调来了一批中高层管理人员,但这些人缺乏本地市场经验,这给灿坤的高速扩张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当然,灿坤“亦厂亦商”的经营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失利。灿坤以“亦厂亦商”的双重身份进入竞争激烈的商业零售市场,不但要采购其他厂家的商品,还要销售自己生产的电器产品。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供应商面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客户的灿坤,往往心怀戒意而处处防备。不得已,灿坤只有用现款向上游厂家订货,这一采购方式大大增加了公司的成本和压力。众所周知,国美、苏宁、永乐之所以能够提供大量的折扣,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们除了产品的进出差价外,还有很大一块利润来自厂商“返利”以及厂商进入卖场的柜台费。即使卖场在产品价格上按零利润甚至负利润销售,仍然有可能盈利。而这正是灿坤的“软肋”:现款现货加大了资金流通上的压力,盲目扩张则最终导致其关店风暴蔓延。

      退守闽沪 积极自救

      遭遇关店风暴及吴灿坤官司风波后,灿坤开始了反思和调整,其采取的策略之一就是增强其经营的灵活性。首先是成立区域机构,独立承担经营管理责任,在当地负责采购、广告宣传、策划、销售和结算等。以前灿坤在各地只有门店,没有设经营管理机构。比如原来福州、厦门、广州同属于华南区总部,现在单独成立福州区部、厦门区部、广州区部。福州区部分管福州、宁德、三明、南平和莆田五市,厦门区部分管厦门、泉州、漳州和龙岩四市;二是在当地建立独立供货物流平台。过去灿坤把采购和物流集中在总部,现在也参照国美、苏宁等企业的做法,将采购合同谈判与物流分开。总部和厂家谈协议,具体的物流配送、目标达成、促销以及相关工作都由区部来完成。应该说,成立区部之后,公司的经营重心下放了,总部的管理重心则没有减弱。

      在企业经营目标上,灿坤也做了战略性调整。“我们的目的是集中所有力量,占领上海和福建的大部分市场,待时机成熟再做‘扩军’的准备。”灿坤3c华南区总经理王台龙表示,“2005年灿坤3c精心布局,已经完成了对福建区13家门店的升级改造,力争占据福建家电零售市场50%以上的份额。”

      “更重要的是,灿坤已经和厂家开始了长期谈判,上海和厦门已基本谈妥,福州的谈判工作也将开始。”灿坤另一高层表示。

      业内分析家认为,灿坤依然具有一些竞争优势,如果调整得当,有些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如资金优势,灿坤集团在全球拥有三家上市公司,上市所募集的资金能为灿坤3c连锁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还有一体化优势,灿坤“世界工厂”的角色使其在小家电产品上仍有一定的成本优势。而扩张战略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足够的市场空间;二是企业融资能力强;三是企业综合管理能力强,灿坤已具备前两个条件,如果能放手调整,结合自身优势不断完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寻找到适合祖国大陆市场的经营模式,灿坤3c走出困局,继续实现其“世界工厂,世界通路”之梦还是大有可能的。(记者: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