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铺论坛全新上线,访问地址:http://www.3puok.com/bbs/......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研究 >> 商业研究 >> 正文内容
  • 一方夺金角 一方捞实地 建材超市局象迷离
  • www.3puok.com 2010-01-04 11:16:01 
  •   本土建材超市与国际建材巨鳄早在10年前就已经发生“碰撞”,拥有资金、人才、管理和成熟采购体系的建材洋超市,在与本土建材超市较量中,一开始就占据上风,2003年,上海建材市场销售额为200亿元人民币,洋超市占有18%的市场份额,2004年迅速增至27%。百安居装潢中心2000年时营业额仅6000万元人民币,到了2004年,年经营业绩已突破10亿元人民币,知名跨国企业的强大品牌优势再一次得到充分显现。尽管本土建材超市已全面进入提升、改造、创新发展阶段,好美家、红星美凯龙、同福易家丽、东方家园等品牌企业发展势头不可谓不强劲,但相比之下,还是显得步履沉重。

      近些年来,我国持续不断的房产开发热潮带动了装饰装修行业的飞速发展。据来自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的统计,2004年全国装饰工程总产值5000多亿,家装产值为3000多亿,其中新建住宅装饰工程2000多亿,旧宅装饰工程1000多亿。预计今年,中国室内装饰市场需求量将超过6000亿,所带动的装饰材料和用品将超过4000亿。建材大市场随着我国住宅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资料显示,营业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不同业态各类建材市场已遍布各地,数目超过1000家。其中,尤以大型超市发展为甚,单体店已达上百家。建材超市在中国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外国企业重兵入境大举扩张

      据悉,目前有多家国际大集团、大公司抢滩或正准备登陆中国市场。英国百安居、德国欧倍德等国际建材巨鳄在中国有了多家连锁超市。“狼来了”已成为现实。据悉,以后几年里还会有更多国际大集团、大公司抢滩中国建材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据了解,在西方发达国家,建材超市已发展成为一个十分完善的流通业态,占到整个行业流通的70%以上,并由此诞生了一批世界级的跨国大公司。如世界建材超市销售第一的美国HOMEDEPOT,年销售额已超过500 亿美元,排名第三的英国百安居年销售额突破80亿英镑,德国欧倍德年销售额达60多亿马克。而中国的建材超市才刚刚兴起,销售额还占不到整个建材销售总额的10%,因此,拥有资金、人才、管理和成熟采购体系的外国企业,或重兵入境,大举扩张。而那些将进来的外资建材商,虽然需花费一段时间,来熟悉和了解这个庞大而崭新的市场,但“建材超市”作为一种具有新业态特点的流通形式,正在国内的大型或中心城市被攻城掠寨,对建材流通业内的其他模式如摊位制、专营门面制等都带来了巨大冲击。

      洋超市进入中国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培育和向全国市场发展的需要,采取了与具有拓展国内市场发展的品牌捆绑合作的战略。以来自英国的百安居为例,百安居是欧洲第一, 世界第三大的建材连锁超市集团。目前,在全球超过14个国家和地区拥有600多家连锁店。百安居隶属于世界500强的翠丰集团。他们采用连锁经营、规模采购的策略,凭借自身的实力与优势,跳开中间商的繁复环节,从生产厂家直接进货,成本可下降25%以上,消费者会因此大为受益。同时,百安居自有品牌也显现了巨大的价格优势。由于广告成本低、采购规模大,百安居自有品牌商品可以与同类商品拉开25%至30%的价格差距。面对市场上不断增加的全装修房,他们创出了“建材连锁超市+装潢服务中心”的崭新模式,将工程装潢装和住宅全装修也列为市场营销的重要突破口。在整体信誉状况并不尽如人意的国内家庭装潢领域,百安居作为知名跨国企业的强大品牌优势与品牌效应,再一次充分显现出来。2000年,“小试牛刀”的百安居装潢中心,全年的营业额就达到了6000万元人民币;2001年,百安居装潢中心的业绩迅速地突破了1亿元人民币;2002年,这个数字又增至3.05亿元人民币,并且保持持续上扬的良好势头。2004年,百安居下属的装潢中心的全年业绩达到了10亿元人民币。目前,百安居已在中国大陆如上海、苏州、昆明、深圳、杭州、北京等12个主要城市开设了21家连锁店。预计到2009年,百安居将拥有80家装饰建材连锁店。

      摊位制建材市场将被淘汰

      从建材商场的经营模式可见,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绝大多数市场目前还停留在传统的摊位制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弊端,例如商品的同质化竞争、经销商漫天要价、售后服务无法保证等。但是,这些市场也在逐步改进和提升自己的功能。上海是国内建材市场的必争之地。而上海建材市场发端之初的宜山路建材市场一条街,作为窗口,见证了市场风起云涌的变化。据上海建材商城曹武彪分析,像上海、北京等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随着各地全装修房的全力推进,和消费者注重品牌、质量、服务、环保等意识的增强,对摊位制和各方面竞争能力还不够的小的建材销售商带来巨大的冲击。各零售市场也在不断对自身功能进行调节,而品牌专卖店、连锁超市的发展模式将会越来越多。如喜盈门等,他们采用引入大品牌,注入资金和管理,使之改变品牌或变更股权;多元化发展:如调整产品结构,调整经营场地,引进家具、家电、软装饰等以满足消费者居室整体采购的需求,这些年由建材一体化向居室一体化的市场改变特别明显等等。总之,传统的摊位制建材市场正逐步被淘汰。

      而建材超市保持了低利和优质的便民措施,商品全部实行统一采购、统一经营、统一定价、统一销售、统一配送、统一结算等先进的计算机管理形式,并提供导购、网上购物、定制加工、无理由退货等特色服务。同时,能够确保无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市场,消除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因此,建材超市会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这也是促使建材超市加快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专业的建材市场仍会具有一定的空间。专业市场的“特”色也是其他业态形式的建材市场无法比拟的。以瓷砖为例,瓷砖产品的更新迅速和时装更新可有一拼,可以说几乎每天都有新产品诞生。像马可波罗、诺贝尔、亚细亚等很多品牌一年内研发几十个产品是不足为奇的。大量新品的上市,需要充分的展示空间,而建材超市及综合市场受“品种全”的约束,在专业类别建材产品的经营面积上与专业市场相比要小得多,不可能将全线产品充分地展示。因此,尽管超市的知名企业也很多,就单一品牌的展示效果和展示的产品种类方面都与专业市场无法相比。专业化的市场为企业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间,如时装一样,好的展示效果无疑会将产品优良的品质彰显得淋漓尽致。因此,这些旗舰店、概念也就成了建材企业对外的形象店,为其对外交流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为工程提供了一个实景样板,也成为装饰公司设计师的灵感来源地、个体消费期望与现实的对接点。

      内地企业逆水行舟内外兼修

      从国内建材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今后以大规模、低成本取胜的建材超市在成都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的第一个建材超市开业于1996年12月6日,过去的八年,应该说是建材零售业态在中国的起步阶段,是步履维艰的创业阶段,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的阶段。

      但是,我国目前建材超市业态的发展,明显不同于国外建材超市发展初期的形式,国际上已经成熟的建材零售公司或直接进入,或被国内的企业直接引进管理技术和经营模式,没有漫长的建材超市业态的培育期,直接进入了白热化的竞争阶段,因此建材超市零售企业面临的不仅是与传统的摊位市场的竞争,更为严峻的是同业态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

      商业专家指出,与本土传统建材市场相比,百安居带来的是一种更加符合商业发展潮流与趋势的经营理念和模式。这不仅给中国内地建材零售行业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更为重要的是,不断地引导、培育、改变着大批本土顾客的消费习惯,并由此在竞争中形成了对手一时难以赶超的比较优势。从以"物流分销、货取源头、仓店合一"为特征的仓储式经营,到严格规范的供应商和品质管理;从产品的全球化批量采购,到自有品牌商品的不断推陈出新;从轻松的一站式购物,到专业的设计装潢配套服务。

      面对洋超市的大举进攻,给国内自有建材市场带来了压力,但也敦促他们向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快速迈步,从而推动国内建材市场向专业化、国际化接轨。例如,上海的同福易家丽建材超市,作为本土的民营企业,也在快速发展。目前,但通过快速的学习和模仿,中国建材零售领域已经出现了诸如好美家、东方家园、同福易家丽等一批本土建材连锁超市。分析人士指出,市场竞争者增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对于本土建材连锁商而言,如何克服资金瓶颈,并且迅速建立起足以支撑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的物流体系与信息平台,将是一道不容忽视、也不易跨越的门槛。

      当洋超市挟带着强大的资本、管理、人才和完善成熟的全球采购体系的优势来到中国后,本土建材超市优势在哪里呢?应该是在本土企业更为熟悉中国国情与中国消费者的心理,因而在营销文化上更具有亲和力。由此不难看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做好"内外兼修"的重要性。国内企业仍需内外兼修。而随着人文观念的转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厂商产品品牌的提升、国际建材超市先进理念的导入,传统摊位制建材市场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已经无法适应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需要,因此,中国家居建材销售业必将迎来现代超市模式和专业特色专卖市场的形式。

      总之,专家们预计,今后5-10年,我国建材流通将呈现专业化竞争趋势,企业决定创造产出利润的商业手段,已不单纯局限于规模,而是专业化加服务。建材超市发展战略将在继承以往满足家装消费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重点体现商场重质量、有选择性、体现环保性、个性化、贴近生活的采购环境,使建材超市真正成为消费者家装首选的好去处。

      (建筑时报 林汝恺 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