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的消费习惯随经济的发展在剧变之中,尤其是近年交通设施、交通工具的普及,使得省际、国际变得越来越模糊,消费习惯随文化的融合也越来越“国际化”。私人俱乐部的消费形式,正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开花结果。
在北京,俱乐部高端的有如,国际俱乐部、欧美同学会、京城俱乐部……动辄十几万美金的会员费,多是以商务交流为主;略逊一筹的各种乡村俱乐部,随着别墅区、随高尔夫场馆的兴起而云集郊区;而在城市里,更多的是以酒店配套、公寓会所形式点缀在人们的圈子里,极个别的以私房菜为招牌的店铺并未形成气候。
话说解放以前,在城里的私人俱乐部也存在,只不过存在于达官贵胄的府邸里,存在于市井里弄的酒楼、花楼里。面向百姓大众的,我们姑且称其为“商街”吧。早些年间的商街多是大杂烩的玩意,趋于综合性,比如天桥、大栅栏,还有解放后的隆福寺、花市等地。近两年,随着阶层的逐渐分化、消费趋于同质化的兴起,带明确主题的商街也趋之若骛了。无论是“主力店”也好、“主题商街”也好,其实都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其消费形式与私人俱乐部非常的类同,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换言之,新鲜的是名称,而不是内容。老话儿叫做:换汤不换药;新话儿叫做:消费升级。只是这“私人俱乐部”更顺应潮流、更商务、更高端、更时尚、更有品味些,属于高消费定位。
消费的主题自是繁多的,且可大可小可精巧可斑驳可繁可简。大些的有如:酒吧主题的什刹海、麻辣中餐主题的簋街、购物主题的东单-王府井、家电主题的大钟寺、建材主题的十里河等地区;小些的有如:西餐主题的日坛、电影主题的东单、中餐主题的星吧路、法物流通的雍和宫,还有以各种手工作坊小店闻名的东四地区……真真不胜枚举。
当然,上面例举的带有浓厚主题色彩的商街的形成,与周边的消费力是密不可分且息息相关的,自不在话下。这里且说说,近年外国人以空前之势涌到了北京,那么这些外国人扎堆儿的地方有没有专门的俱乐部出现?什么主题?成不成熟?有缝隙?有气候吗?
要问哪里外国人最密集?这天字第一号的最,其实很不好排序。你说是CBD,他说是使馆区,我说是燕莎。都占理,都没错。似乎近年的“燕莎-三元桥”地区聚集的外国人明显多了些——美、日、德、法、韩等国大使馆的迁址至此;微软、宝马、索尼、富士施乐等世界百强大财团的写字楼迁址至此;各类高级公寓叫价两万、三万、六万的层出不穷于此……似乎再也没有哪里像“燕莎-三元桥”地区这样“海陆空”齐唰唰地又叫座又叫好般的热闹了!
在这见缝插针的宝地,随着写字楼、大使馆、公寓翻番儿的兴建,日益突出的商业配套少,成了云集于此的白领们整天都头疼的事——这里可供选择的商务洽谈之地真是太少太少了!咖啡馆少,茶坊少,日餐馆子少、韩餐馆子也少,更甭提新式的酒吧、涮吧、书吧了!说起那些高级白领们也够可怜的!他们就连下班之余,步行找个地方喝一杯放松放松再回府的地方都难找,更甭提像模像样的私人俱乐部式的商街了!为此,远洋地产看准了这个时机,推出了现房——名为“6街”的商业项目——专为云集于“燕莎-三元桥”的高级白领们打造一条商街,打造一条类似于香港兰桂坊的商街。因为“燕莎-三元桥”与“香港中环”两地的区域相似度太高了:好比世界百强企业的云集度、好比星级酒店的密集度、好比地铁的交错……生活于此的人群相似度非常之雷同。
远洋地产的“6街”现正在热络招商之中,随着上岛咖啡、星巴克咖啡、汤婆婆火锅等商家在“6街”的相继开业,相信明后两年的6街必将以商务休闲之地盛名于京城。